62

汽车36人 | 嘀嗒出行李金龙:不惧怕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36kr.com/p/5188037.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文 | 王海璐

编辑 | 杨林

与攻城掠地的滴滴相比,2014年成立的嘀嗒拼车一路走来堪称“佛系”。

只做顺风车和出租车两个业务:出租车不赚钱,顺风车定价比滴滴顺风车低20%,每单只收一两块钱的信息服务费。平台上1200万司机,平均一天只接1.3单。不做快车、专车,不跟出租车师傅抢生意。

在风起云涌的出行市场,嘀嗒既没有滴滴的流量优势,也不像曹操专车背靠吉利集团,首汽约车拥有广泛的出租车资源,在多方势力围剿的野蛮市场中幸存实为不易。

去年8月,滴滴因两起安全事件下线了顺风车业务,这给了嘀嗒机会。十部委联合调查,把滴滴翻了个底朝天。到了嘀嗒,嘀嗒出行联合创始人李金龙告诉36氪,管理领导听了他们的汇报后,反过来安慰他们,“你们不要因为滴滴两次恶性事件,就不敢冲不敢闯了。顺风车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东西,我们支持合规顺风车。”

合规顺风车,就是真正的顺风车。私家车主有既定的出行需求,顺路捎带附近的乘客,平摊了油费,乘客也获得了实惠。实际上,早在2016年,国办就发文对顺风车进行了界定,核心就是两点:真顺路,定价低。嘀嗒都做到了。

滴滴顺风车就不同了。2016年下半年网约车监管趋紧,开始对快车的司机户籍、车辆规格进行约束,一些不合标准的快车,一下子涌到了顺风车的市场中。滴滴两次给顺风车涨价,也让这些司机有利可图。在这种情况下,滴滴顺风车靠这些“专业”司机,运力得到很大补充,单量涨的飞快。

“我们按合规做,你按照快车做,你的应答体验当然比我好,这太不公平了。”李金龙说。

实际上,那段时间,嘀嗒内部也犹豫,要不要学习滴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伪”顺风车。最后的结论是:如果真正的顺风车做起来,那说明这个模式就不存在。

李金龙认为,坚持做真顺风车,这也是嘀嗒能在滴滴的围剿下活下来的原因之一。真正的顺风车的体验,是快车和“伪顺风车”替代不了的。

顺风车的本质是司乘关系平等,而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老嘀嗒司机与乘客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司机来接乘客,遇到路口不方便,乘客体谅多走几步路,在平台上常发生。一些车主与乘客,也因此成为朋友。李小帅认为,这才是顺风车的核心体验。

但滴滴把顺风车当快车做,司乘关系经常发生不愉快。因为教育出来的市场预期是错的。

滴滴的两起安全事件,李金龙听有关专家称,司机都是这样的“专业运力”。他认为安全只是导火索,导致滴滴顺风车下线的核心原因是合规的问题。出行是民生行业,关系人生命安全,纳入监管是一定的。这样企业的主体责任才能清晰。再出现类似的案子,那就是一个单纯的刑事案件了。

滴滴顺风车下线期间,嘀嗒的订单涨了不少。最近,关于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的消息在坊间流传。李小帅表示,他不担心滴滴顺风车东山再起。因为滴滴如果按照合规的标准重新上线顺风车,那与从前已经截然不同了。虽然在乘客端有很大的优势,但车主端,把不合规的快车甄别出去,运力会损失很多,用户的应答和乘车体验都会受到影响。

当然,顺风车市场还有新的玩家进来。不久前,哈啰出行在全国上线了顺风车业务。但在李金龙看来,单车平台虽然在乘客端有一些优势,但获取司机方面并没什么优势。此外,单车的运营和维护都是硬成本,哈啰的资金链并不宽松。

但他还是希望更多玩家进来。快车已经是两三千万的市场,顺风车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在终局的洗牌之前,他需要对手进来,集合力量一起把整个盘子做大。

以下是36氪专访嘀嗒出行联合创始人李金龙的内容整理:

真顺风车,伪顺风车

36氪:去年滴滴顺风车下线了,对你们是什么影响?

李金龙:对整个市场,我觉得是一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我们顺风车是有规范的,国办发【2016】58号文中有明确定义,核心有两点,第一真顺路,第二定价低。车主有预设路线和自我出行需求,搭上一个人,分摊了油费,乘客也占到便宜了。

顺风车座谈会上,专家指出,滴滴那两件恶性案件,司机都不是顺路接单,是专门跑活的黑车司机。

36氪:为什么会是黑车司机?

李金龙:2016年下半年,滴滴和uber合并以后,快车开始有标准有要求了,有一些达不到快车标准的运力,进到顺风车平台里去了,随后滴滴又连续提了两次价格,顺风车有利可图了,订单量涨的很快。

36氪:你们为什么没做这种模式?

李金龙:那时候,我跟老宋也交流过,是否也用这样的方式。宋总很坚定,他说如果正确的做法不能让顺风车做起来,那说明这个模式不存在。无论如何不能把专业运力塞进来提升顺风车的运力,这样路就走偏了。

真顺风车的体验,是快车和伪顺风车给不了的。这就是为什么滴滴做了这么长时间,嘀嗒还在。

顺风车核心的体验是司乘关系平等,不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老的嘀嗒用户和车主是比较融洽的,我接你的时候,路口不太方便,你往前走几步,在顺风车平台上常发生。但是伪顺风车培养的用户,真不是这种感觉。乘客觉得,这不就是便宜快车吗?造成很多不愉快。

36氪:滴滴顺风车下线之后,你们和政府部门有哪些沟通?

李金龙:十部委联合检查,到我们这听取汇报后,主管领导高度肯定我们发展规范,因为我们坚持做“真”顺风车。他说顺风车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国家支持合规顺风车。因为那段时间,老百姓一谈到乘车只能想到不安全,对于国家其实不是一件好事。

36氪:未来出行市场面临强监管是大势所趋?

李金龙:出行是一个民生行业,跟生命有关的都是大事,所以强监管是一定的。像我们这样的平台,主体责任必须清晰。只要跟人生命有关系的,首先你得有敬畏心。

36氪:传说滴滴顺风车今年要恢复了?

李金龙:它不应当叫恢复,它如果上线的话, 是以全新姿态进入合规顺风车品类里的新玩家,我是这么界定的。相对来说,滴滴在乘客端依然有优势,但在车主端,运力由于合规变少了,用户体验会变。

集中兵力

36氪:滴滴顺风车抽成10%-15%,嘀嗒只拿5%的信息服务费,这个收入够吗?

李金龙:我们认为够,因为我们不是一个追求暴利的平台,能可持续发展就行。

36氪:现在现金流是正的吗?

李金龙:我们还在培育市场的阶段。我们没有车辆这样的重资产,投入主要是服务器、带宽、人、市场费用这些,当业务规模大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收入就超过成本。

36氪:业务需要达到什么规模,才能盈亏平衡?

李金龙:现在已经做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觉得还远远不够,还要继续做的更大。

36氪:滴滴顺风车下线之后,你们单量涨了多少?

李金龙:订单确实涨了不少。但是和过去伪顺风车的量级比起来还是小的。真正的顺风车效率没有那么高,目前匹配成功率大概只有40%左右,接单率不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我觉得要更多平台一起做,把整个饼做大。一家的力量是有限的,声量小,运力太少了。不光是平台,政府也进来做。

36氪:运力那么少,一家都给拢过来,才能获得利益?

李金龙:一家都拢过来,哪有那么多钱。

36氪:运力那么小,还有几家在抢的话,不是大家都挣不着钱?

李金龙:它会有一个临界点,包括我们此前跟主管领导也说过,我们数据跟政府也都接通了,可以看到每个私家车主对绿色做了多少贡献,为什么不给一些表现好的车主,比如说车船使用费减免点,单双号限行的时候少限制一下,这都可以增加车主共享的积极性。私家车主真的是没有给路上额外增加一辆车,而是把现有的闲置资源分享出去了。

36氪:如果你们自己去教育,成本会太高吗?

李金龙:会很高,任何一家的经历或资源都是有限的。

36氪:那比如别的公司跟你们一起教育市场,打补贴,你们怎么办?

李金龙:我不会打。补贴需要在用户身上反复花钱,那真的是无底洞。

36氪:顺风车这个业务的门槛在哪?

李金龙:一是车主获取,二是乘客获取,三是体验。我们是在顺风车概念刚起来的时候进入这个市场的,获取车主的成本比较低。现在突然扎进来的不容易,要拼钱、拼营销。体验不行,那些钱也白花了。

出行平台打仗就是打钱粮,集中兵力是很重要的。比如单车是重资产,融到的钱很多要消耗在单车购置和运营上,如果分兵进入四轮市场拼杀,对平台是很大挑战。再比如美团这种企业,一上市融了很多钱,但如果认真打出行这场仗,也难免捉襟见肘。去年美团跟滴滴直面竞争,是非常消耗弹药的。

36氪:哈啰进入顺风车市场,会是个怎样的对手?

李金龙:哈啰在用户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车主端是比较大的软肋,我们发展了四年多,车主级别才到千万。如果车主和乘客密度不够,五单接一单,这种应答体验就比较不好了,但是我们希望哈罗能够做好。

防守巨无霸

36氪:您为什么选择创业?

李金龙:我32岁进谷歌,做中国区的渠道,开发代理商。谷歌用人通常都是高价低配,原来做总监的,到那就是经理。时间久了,没什么挑战,太安逸了。正好赶上谷歌要退出中国,我们哥几个一商量,就从外企出来,穿着皮鞋就来创业了。

我们第一次创业做的叫“嘀嗒团”。老宋(嘀嗒创始人宋中杰)给我转了一个Groupon的链接,我说团购这模式好,设计的很聪明。大家就决定做这个,但是出来之后,已经是千团大战了。我们的对手,那时候是美团王兴他们,有丰富的创业经验,而我们则是摸爬滚爬学习如何做泥腿子。嘀嗒团这四年,虽然以失败告终,但锻炼了我们创业的核心能力,就是发现痛点,并且矢志不渝地解决痛点。

36氪:第二次创业,为什么选出行?

李金龙:我们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出行真的不舒服。我们的发源地是燕郊,北京的睡城。早晨4点半开始排队等公交车,一排排出一两公里,都是老头儿、老太太,六点多钟把马扎收走,闺女、儿子来了,坐车来北京上班。那出行体验真的是不忍直视。我们创业的初心就是从那产生的。

但接下来,创业是很艰难的,大部分情况身不由己。我们刚刚做顺风车的时候,眼里的对手只有天天、51。那时候觉得滴滴、Uber是神仙在打架。我们当时还说大神们打大神们的,咱们把顺风车做好。后来有滴滴产品经理来我们这里做“行业交流”,我们还真诚地给人家介绍经验。结果没过多久,滴滴顺风车上线了。那个时候我们才知道,自己走上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36氪:怎么跟滴滴竞争?

李金龙:一开始也慌。这么大的巨无霸打我们,咋防守啊?滴滴刚上线的时候,3个月烧了很多钱。51、天天纷纷倒下,我们后来还说,如果再烧三个月,我们的小命危矣。可不知道为啥突然停了。可能上次的事情之后再没能安排好间谍,不知道我们的虚实。

36氪:滴滴顺风车刚上线补贴最凶的时候,抢走你们多少分?

李金龙:应该有50%。不过它停了之后,我们的订单就开始恢复了,而且它停了以后,它的用户也在缩。

边界

36氪:去年为什么决定做出租车了?

李金龙:顺风车解决的是一种预约性质的需求。比如立刻要走,可能满足不了这个需求,应答缓慢,但是出租车就比较快了,这是一个用户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需求。

快车和出租车,其实没有任何差别,和黄包车本质是一模一样的。都把用户从A拉到B,司机在这个过程中换取劳动报酬。我们看到的机会,就是以出租车司机为切入点,给整个行业赋能。这个行业包括司机、出租车公司、协会、主管部门。

36氪:帮出租车提高效率和转型,嘀嗒能获得了什么?

李金龙:最有价值的是数据。我们对整个出租车行业的赋能,不仅仅是线上数据的管理,全部车辆线下的运行数据都要管理起来,通过大数据,预测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大概有什么订单出现,降低空驶率。

36氪:出租车能赚着钱吗?

李金龙:早晚能赚到钱。我给他带来价值,司机每月收入增长,为什么他不会让我挣些钱。

36氪:现在做到什么规模了?

李金龙:顺风车现在300多城市,基本已经全都覆盖了。出租车去年我们进了84个城市,签了17个战略合作城市。目前可以说的是,我们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了。

36氪:你们就没有想过把边界稍微拓一拓?

李金龙:没有,对我们而言,出租车和顺风车都是巨大的事情。出租车不是一个司机接单不接单问题,是整个产业在互联网化。我们还肩负着合规顺风车这大品类在中国的发展。

36氪:在商业上就没有更大的野心吗?

李金龙:野心谁都有,但是要脚踏实地,我们信奉一点,宁可多做出来,也要少说。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