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沈南鹏 :一个平衡高手的自我进化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yzone.cn/article/500205.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3iMFJfq.jpg!web

编者按:本文转自猎云网,作者王晓坤,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如今的沈南鹏,早已摆脱不必要的干扰,成为一棵拔高的参天大树。

在影像里,还留有他早期时的模样。那时候的沈南鹏,梳着周润发式的大背头,举手投足一派“老克腊”式的儒雅,作风却十分硬朗。为了赢,他穷尽可能,七天去八个国家,只睡三四个小时,被周鸿祎称做一条迅猛的“鲨鱼”。

而被争议最多的那些事,则大多和其对收益的绝对追求有关。但人们也未见他激动冒火的样子,至多在微博里留言,“工作已经很忙, 我懒得理会,”一丝多余的情绪都不会被捕捉到。

再后来,人们看到他一点一点剪掉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桠。“这几年,沈南鹏现在是相当的平和。”张颖这样描述沈南鹏这几年的改变。在他看来,一开始,是数家同行在一起,进行厮杀,很激烈。但后来,“我越来越焦虑......他却越来越稳健.....”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沈南鹏对投资决策的分寸拿捏,也变得愈发熟练起来。以他现在的觉悟,在回顾当初的投资节奏,“我其实是可以再慢点。”

在他看来,投资背后,是人性两面的微妙平衡。比如,“敏锐可能会让人的动作变快,但洞见可能会同时下滑。”

那谨慎呢?

谨慎的过度就是犹豫不绝,“但犹豫不决,是我对自己身上最不满的一点。”这位顶级VC脱口而出。

被争议的成功者

在这个人人都想成为赢者的行业里,为什么沈南鹏成功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到六年前的一档财经节目。在《光阴的故事》的歌声里,“携程四君子”的大合影,被摆放在舞台上方。照片里的季琦与沈南鹏,并肩而站。但这样的亲密,已经成为历史。

关于这段根源,一位职场新人绕着弯的问季琦,“创业过程中,您摔过的最大的跤是什么?”

季琦的回答不算出人意表,非典期间,在如家扩张期的战略上,他与董事会产生了分歧。在一次争吵后,某个夜晚,他一个人爬过墙头,跳进一座光秃秃的毛坯房里。“这段经历,我跟谁都没有说......推开窗,我的腿就悬在窗外”。

真正让季琦痛苦的,是商业以外的撕扯。他说,自己特别看重别人的信任和理解。但当它们一点点失去的时候,“人就像飘在宇宙里,特别无助、孤单。”

在这起事件中,沈南鹏身处于那种“将创始人亲手赶出去”的角色。用旁观者的眼光看,这样的做法,并不厚道。但沈南鹏告诉人们,从提议到执行,都是整个董事会商议的结果,他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子上。”

困难主要在于寻找继续者,这个人选,不仅要有商战经验,而且还应该最擅长连锁经营。找了很久,他最后确定了孙坚。至于后续,他该怎么面对季琦,面对舆论,以及两个人的交情,是继续,还是就此江湖别过?他并不知道,也不关注。他只是带着理性的分身,在必要时,接过任务。

就像处理“季琦事件”表现的那样,很多时刻,在制定新的伙伴关系、利益分配、企业规则上,沈南鹏是可以把自己主观的很多欲、爱、恨、名、利偏见都剔除掉的人。而这种高度理性的性格,也使得如家这家公司,即便是经历过重大人事变更,也从来没有发生过震荡。

但这样的做事风格,也让他吃过苦头。

沈南鹏是早年不缺黑历史的人。在几次股票的抛售操作中,他被媒体描述为,一个精明的“机会主义者”。

一位知乎网友这样写道。“我对沈南鹏的认可,缘于我首先认为他是一个标准的成功商人,尽管成功商人的标准,有时候和所谓道德标准并不完全一致。”

在收益率上,尽管沈南鹏排到了前面,但他并没有获得完美的名声。他成功地让人认为,他是那种对于他要做的事情,要获得的效果,要面对的问题,要回答的话,都处理得非常熟练的人。

但这也成功地让人忽略,他对自己的反思,对自我要求的升级、其实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沈南鹏早年投资过的一家公司的创始人、航班管家CEO王江,曾如此总结沈南鹏的优点:“他是一个不断努力学习自我完善的人,有次大家在一起开玩笑讲,他近两年来发型的变化也标示着他的进步。”

对于目标,2018年,他描述,“很多人都忘记了做投资真正要最后的成绩是靠什么?它是靠每一个基金有多少钱回给LP,这是最重要的。”----这个看法和13年前相同。

在目标一致,操作技巧相差不大的前提下,人和人的差距,或许就在于,个人预设的干扰。而沈南鹏的选择是,绝不偏执,在吸取信息时能尽可能地摒弃先入之见。

例如,对一个项目的好坏,当他听到另一种判断,无论与他自己的见解有多大偏差,他也很少急于说服对方,而是像在自己的信息库中打下一个记号般地说:“OK,你是这么想的。”

正是以这样的自我管理程度,做到了“戒掉我执”,然后他才可以不被固化,不断升级做为投资人的理念,带给LP更多的回报。

7年前,沈南鹏在微博上,与网友有过一次交流。当时,他谈论了该如何看待,一些基金公司会专注于投资于pre-IPo阶段的问题。网友的观点非常鲜明:这是一种取巧的赚钱方式。但当你处于生存位置的时候,你无法回避。“一家小公司,也许就指着这1、2个项目IPO运营下去。”

显然,这不是沈南鹏希望得到的回答,但他的考虑,依旧体现出了一种实用主义的取向,既然胜率是所有人的最终目标,那么,人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到底采用哪种方式,才能最终抵达它?

短期炒作并不会真正带来高额回报,除非你能一直非常“幸运”。

他再一次理性地,在某种取舍里,重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机会主义,我理解的意思是每一个机会来的时候我都会抓住他,具备一个开放心态。”他当时总结,“我是个机会主义者,但我不是投机意义上的机会主义者。”

出于内心骄傲的一次转型

我们能理解,风投越来越需要明星创业者的加持,才能更有机会地从LP那里得到募资,但难以判断的是,对风投行业来说,创业者的身份意味着什么?是他们真心向往的桂冠明珠,还是只是用于行走江湖,完成盈利的工具?

“在红杉的价值观里,最可贵的是雪中送炭。”沈南鹏常常重复这样一句话。有人看到之后评论,如果这句话是某一些VC喊出来的,你会总有种看不清虚实的感觉,因为你都不知道,他在喊,要为创业者服务的时候,内心都在想着什么。

但沈南鹏不是。“如果他说仰望星空,拿他是会真的脚踏实地。”

沈南鹏是天生务实的性格,就连做金融最初,也只是他的一个基于实用的选择。“说起来有点残酷,我做它一开始就是为了生存。”

沈南鹏真正基于兴趣的理想,是做数学家。他曾是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的冠军,但在来到美国之后,他却面临着自己不是数学天才的沮丧。

沈南鹏的学校是哥伦比亚大学,这里汇集了全球顶级的数学天才。在这里,他第一次意识到,数学是一门需要同时具备直觉、天赋和运气的学科。

“我以为逻辑思维能力强,就能够成为天才,但这两者不能划等号。”

他的选择是,从数学转到商科。他并不是没有退路,他已经修下了不少学分。只要他愿意,他随时可以回国在某个大学教数学,做个教授当当,但还是决定放弃。

很多人都对耶鲁时期的他,印象深刻。他的一位老师说,沈南鹏的最大优点是认真。为了一个课堂讨论,沈南鹏可以足足花一个星期去准备。

更难得是,他还不是那种一心求学习的书呆子,他的小学老师评价他,“情商高。”----小学三年级,班级上转来一个北方孩子,被排斥,和别人起了冲突,厮打起来。当时,沈南鹏把两个孩子拉开,只和他们各自说了几句话,他们的矛盾就化解开了。“这可真不简单。”。到了国外,有一个来自纽约乡下的同学,常常因为某些问题,跟同学争执起来,只有沈南鹏觉得他是一个可以结交的朋友。“你们没有看到他有多认真。”后来,只有沈南鹏和他熟悉起来。

耶鲁有个传统,那里的商学院一直都很欣赏,那些有多元背景的申请人。一位当地学生说,“这种在不一样的环境中,依然可以survive的适应能力,就是一个人的闪光点。”

但即便如此,在初涉社会时,本土人士被录用的机率,依然远远大于半途转行的华裔。沈南鹏曾经说过自己找第一份工作时的艰辛。虽然细节不详,但碎片拼凑起来,大致可以还原:他碰到过十几次的拒绝,然后他做了一个决定,放弃需要大量实战经验的咨询,转而去投对数据处理,更看重的投资银行。接下来就是花旗银行的面试,一共有五六轮。然后就是考试通过,他被录取了。

在他的描述里,他没有沮丧,没有不适,相反,在很长时间内,这种压力反而让他感到了刺激和兴奋,让他他成为了很早就认清现实的人,“在美国,你得面对现实”“一个人在哪里,什么生存之道最好,可能就变成了我的生存之道。”

同样也是刚入行时,他也经历过,不被重视的时候,但在中国互联网崛起,跨国银行开始与中国业务往来的时候,他一举抓住时机。

当时,他的大部分同事,只想抓住财政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这些国有机构的业务。沈南鹏调查过,这些业务的利润并不好。人们之所以看重,面子占了很大因素。但沈南鹏知道自己需要的是利润,于是,他转而将精力转向企业发行所谓的“垃圾债。”后来,这种摩根斯坦利、美林根本不屑一顾的项目,给他带来了切实的收益。

一方面,他本身是个内心骄傲,有梦想的人;另一方面,他却每天都在担心失去,从一开始,在美国,高度竞争这回事,确实不给他提供诸如“从容磨练”的想象空间,对他展露的就是冰冷的现实面。

也可以由此理解,沈南鹏那些凶猛拼抢的选择。在初始积累阶段,他在积累经验,所有他不理解,不懂的领域,他要尽量尝试,同时,他也必须要加速,----早期的冲刺速度,对之后的主动掌控节奏,乃至最终的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有旁观者描述过,他那个时期的状态:他全年无休,甚至在春节,都在邀请创业者们,到自己的别墅度假。倪正东说,2016年之前,在晚上12点钟、深更半夜打电话给他的人中,“老沈是最多的”

在那个阶段,他很清楚,自己的唯一目标就是速度,但即使那时,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成功者”,他也让对自己的真实状态,始终保持清醒。“做投资,不可能每次都那么幸运。我需要修炼的地方太多了。”

他后来总结,”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黄金10年,大家发展都比较快。但快也会带来代价,会丢失很多东西。我有时倒过来想,当年,我能不能走得再慢一点。或者能不能补上一些,之前的缺失。”

快,慢,快,慢

作为一个内心骄傲,好胜心强的人,沈南鹏从没有自我陶醉于,成为众人眼中的赢家。对他来说,世上总是还有一条路,他下一次将要抵达的那条。

众人对他,永远会有一些高山仰止式的仰望,集中在他”买下全中国半个互联网”“全球创投圈排名第一”的记录中,但就连成功,也从来没有影响过他。

《mangazine·名牌》曾经提问:你本身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一直很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沈南鹏的取胜之道,是踩中趋势的节奏。但过于忙碌,对投资人来说,未必不是损伤。如今他希望放慢节奏,一定意义上来是,也是休养生息。在一次圆桌论讨上,他曾解释:“一方面,你固然要对一个变化的事情做出快速反应。但是,在你快的时候,你的洞见能力必然会变弱。 ”

这种平衡实际上,最难把握。沈南鹏曾说过,他本来可以有好的时机买下京东,但最终因为自己的天生保守,错过了。“我是想出手的。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对它的判断。”

沈南鹏从来不是热爱冒险的赌徒。2005年底,他与一家医药公司进行了一番讨论。聊过之后,虽然沈相信生物医药市场存在巨大的机会,但因为,他没想通为什么一家只有一款产品的公司可以生存壮大,他的本能是“害怕”。

此后,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学习相关行业知识,才确信,自己可以做出判断。

从这个角度上说,沈南鹏的投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高难度的平衡:他只能依靠去系统学习各类所投资领域的专业知识,来对冲其性格中保守一面,让局面可控。

后来沈南鹏常向媒体回忆,2011年,红衫中国耗费了40亿美元,投资京东的后续轮。而如果是一年前进入,他只需要花费一亿多。他反复讲这段遗憾,也是因为,当时太懊悔自己的选择---他的理性分析没问题,但他的感性,却因为外界环境,倒向了恐惧。

“我讨厌自己的犹豫不决”。

翻开他的个人投资史,在历经摸索、非议、红杉最终明确进入投资激进期的一刻,是在2014年、2015年。

据It桔子数据显示,2015年,红杉的投资数量达到第一个峰值,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一年,红衫的投资金额始终保持在低位,那是一个大丰收年----只花费了619.1亿,却足足投资了157个项目。

zaeQri6.png!web

(数据来自IT桔子)

对沈南鹏来说,他之所以愿意知难而进,本质上是因为,当投资的关键点推演到这一步,他已经很有把握。

自2009年寒冬后,红衫已经开始尝试一些项目的投资。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是,资金合伙人周逵,所整理出的一份移动互联网“产业地图”。-----在这张图上,不但产业链环节被列了出来,同时,各个环节链条之间的关系、趋势、变动也做了梳理。

“因为张图解,我们才得以提早布局。”而他的具体方法是,沿着这个图解不断深入和补充,直到达到“如果我们没有投,那是因为我们实在梳理不出来”的程度。

一定意义上,如此缜密的研究过程,与他的把保守主义互为表里。但在此基础之上,他性格里,天性乐观加喜欢承担风险的一面,开始展露。2013年,头条融B轮,新浪也想投,但是价格上的纠结,让目标更加坚定的沈南鹏。抢走了C轮的领投。他甚至还可以做的更极端----以电商举例,在这个领域,红衫投资了八十九家公司,投资了整个领域。在美国,美国红杉第一代创始人瓦伦坦的投资理念是“下注于赛道”,而沈南鹏的表现是,“他干脆把整个场子都买下来了”,聚美优品的董事长沈亚称。

以他现在的江湖地位,他的每一步且不说寄予厚望,至少也是带着,想要继续证明自己的心气。2017年,红杉推出“红杉种子基金”,这是红杉企图全面发力天使投资的一次新尝试。想必,他是对自己带有期待的。

在国内的一些TMT行业的大项目中,早期的红杉,很少发力天使轮。2016年,红杉的出手次数有所放缓。投资数量从2015年的165个,降至93个,2017年104个。

事实上,在市场越来越谨慎时,VC通常的选择是,向更确定的中后期挪移。但这种更稳妥的方式,会让大基金公司,受到微词。2017年,徐小平就打趣他,”我要是没投头条,那就只能是永远的遗憾。不过沈总错过A轮,没问题,他还有钱投B轮。”

甚至还有一些更直接的表达,“可能有一种心态应该在沈总心里很久了,我不在乎多贵,错过了也没关系,反正我得在。当然,人家有钱嘛,也有这个资格。”某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略带谑意地说。

当然,沈南鹏的态度,照样是不回应。只谈道路漫长,不讲志存高远,但在行动里,却给出千言万语。

对沈的这一次举措,第一创客的CEO马宁给出了一个有趣看法。他认为,沈南鹏正在从后期,向前期延展,来证明他的野心。他说,“往好的方向看,有可能,下一代的互联网巨头,或者也许已经在来的路上了。在沈南鹏成为风投界的翘楚之后,他想要继续超越自己,也许要的就是一个,能够超越腾讯或者IDG的历史性天使投资。”

绝对不向大众交代的一面

沈南鹏在2018年,做了个访谈节目,当时,他已经是一个中国的顶级VC,但看到他的日常状态,你还是会感到冲击---为什么比你优秀的人,总是比你还要勤奋。

但是对于自己这种忙碌、拼抢的工作状态,如今的沈南鹏,终于可以成熟的看待。“对于一些已具规模的打基金来说,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可能更重要。”

沈南鹏之所以拥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自我升级能力,或许就在于,他从来都是身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里长大的。沈南鹏小时候出生在海宁,但七岁那年,就来到上海,但短短几个月后,他开始开始体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

先是语言上,他开始阿拉阿拉不离口,接着是气质上,他会马上入乡随俗,显现出上海人的精打细算。有一会,上街买菜,他告诉妈妈,少买几根葱就够了。----因为可以省钱。

他是在7岁时,来到上海姑姑家的,在同龄人还在受家庭保护的时候,他已经需要适应新的环境。而且,他的家庭并不给他以温室般、隔离式的保护——他的母亲是一家国有企业负责人,曾经在工厂濒临亏损边缘时,扭转了时局,这种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对沈南鹏耳濡目染。

这些年里他通关太多,回看往事,他总能积极面对,或许证明,他所有的改变,都是出于,发自内心的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而非出于敏感的较劲和不服。

所以,才可以对自己有种实实在在的认可。四年前,美国女记者桑晓霓,曾在一次对沈南鹏的采访里,提及过沈南鹏的敬业,那时,她看到,沈南鹏把三部手机依次摆在桌子,对他产生了一个印象。“一个受过文革磨难,争分夺秒的,并努力弥补失去的时间的人。”

当她把这点观察告诉他时,他的脸上却显示出了一种困惑,显然,他不认可这个人设。但他也没有流露出任何情绪,只是委婉地告诉她,“我过段时间要去苏格兰打高尔夫”,似乎在提醒记者,一个讲求生活与工作平衡的沈南鹏,本来就是他的真面目。

在沈南鹏的好友余华看来,外界似乎对沈南鹏总有一种误解,凶猛、激进、拼、aggressive........“但这并不足以概括他的全部。”在他眼里,沈南鹏更是一个平衡主义者,他最重要的特质是,总能在各种截然相反的特质里,维持着一种平衡。“骄傲与谦虚,激进与保守,强硬与温柔,忙碌与放松.......”。

只是,这些工作以外的另外一面,似乎都被沈南鹏隐藏了起来。

人们印象里,他是创投圈的老大,他冲杀在时代的第一线,他的容貌会出现在目之所及的财经新闻上,他的动态会接二连三推送到每个人的手机,然而真实的沈南鹏,他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就连多年的伙伴,也未能得窥全貌。在工作上,倪正东很早就常常跟沈南鹏有联系,他感觉沈南鹏是个有着”鸿鹄之志”的人,“在VC圈,许多人小富即安,投了一两个成功公司,就觉得自己牛了。而沈南鹏的努力是他在投资了一百个以后,还要投下一个。”

他也一直好奇沈南鹏保存精力的方式。他说,自己曾私底下向红杉员工打听过,但以他们的相处方式,但最后却都变成了互相揭秘的玩笑。“原来,你就连锻炼身体,都不曾告诉任何人。”

在所有采访过沈南鹏的记者眼里,沈南鹏给公众留下最多的印象,是“神秘”。人们想知道他有压力的时候,什么样?他怎么转化自己?他在面对任何质疑的时候,是强撑?是委屈?还是毫不在意?

但他从来不会在节目里,去展现这些。就像他连自己锻炼身体,都像是一个秘密。

在工作以外,倪正东认为,日常生活里的沈南鹏,吃穿用度马虎到不像一个商界精英。

比如说,有一次会议,沈南鹏偷偷溜了出来,原来他昨晚,忙到只睡了两个小时,饿极了,就去茶歇处,找了两个甜甜圈。跟拍的摄影师很惊讶,“他吃这个就行了吗?而且他吃的这个,到底算是早餐还是午餐?”

在和沈南鹏见面之前,记者桑晓霓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很不在乎吃的人了,结果发现了人外有人。“沈南鹏,选了一份不知浇了什么肉羹的意大利面条,看起来,也没有一副好胃口,对午餐也没多大兴趣.....最后盯着新闻,摇着头,盖上吃了一半的米饭。”

在人们看来:属于沈南鹏的私人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哪怕是吃饭。但生活里细细角角的地方,你又能感受到他这些年的温柔。

尤其是他女儿长大了以后,他的员工会常常听他说,“女儿画了一幅画。”“什么女儿告诉我,do not worry ,be happy 。”,他提起家人的时候,感性的地方,会溢出好多好多。

所以到底哪些细节会打动沈南鹏?

在看到了某一部小说时,在和家人共处时,在和老同学一起聚会、爬山时,都会让他感到喜悦。当然也有友情,在《mangazine·名牌》里,有记者提问他,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他的回答,“懂得团队精神和妥协”。

千言万句,尽在其中。

也许对一个真正的理性人来说,正因为人性中的美好,才值得一个战士奋斗。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