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小支付机构的前路漫漫:人到中年,格外艰难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36kr.com/p/5172662.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事业也遭遇上升瓶颈,格外艰难。而当下中小支付机构便像极了中年人的状态,既面临日益迫近的降本增效防风险压力,又需要在日益固化的市场格局中寻找突破,没有一个容易。

人到中年,格外艰难,那么,中小支付机构的前路漫漫,路在何方呢?

从巨头整顿收单市场价格乱象说起

新年伊始,微信支付团队发布《关于规范微信支付合作伙伴拓展商户费率的公告》,重申了微信方面打击低费率拓展商户的决心。该公告以央行2017年末发布的281号文为依据,在281号文中,央行曾明确要求支付机构:

“不得滥用本机构及关联企业的市场优势地位,排除、限制支付服务竞争;不得采用低价倾销、交叉补贴等不当手段拓展市场”。

这一规定,在当时被视作是对支付巨头一直以来补贴拓展市场行为的反制,在2018年,大力拥护并力推这一规定的,反倒是支付巨头。

补贴拓客是好是坏,其实不好一概而论,时易位移罢了。

就像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所说的,“很可能今天的每一种罪恶,在以前都曾经被视为品质——一种使个人、家庭或团体得以生存的美德”。杜兰特进一步解释道,人类社会处于狩猎阶段时,一个人必须随时准备好去追捕、格斗和砍杀;一些男人必须同时拥有几个女人,每个男人都被期望能使妇女频繁怀孕,因此好斗、残暴、贪婪和好色,在为生存而战斗的时代,是一大优势。从这个角度看,男人的罪恶可能是他崛起时的遗迹,而不是他堕落时留下的耻辱标记。

同样的,当下被视作违规、扰乱市场秩序的“补贴”打法,也曾经在市场早期为巨头立下汗马功劳。

补贴拓市场,一方面可以快速做大市场份额,一方面制造行业性亏损,拖死实力弱小的竞争者、吓跑潜在的进入者,比的就是资金实力,只有巨头玩得起,也只有巨头才是最终的获益者。而当巨头开始站出来,呼吁市场要理性发展、反对补贴性打法时,通常意味着市场格局已定。

上述公告之前,微信还发布了《关于抵制“零费率”、维护服务商市场健康发展的倡议书》,鼓励广大服务商举报“零费率”、“低费率”拓展商户行为,并不惜以终止合作作为终极处罚手段。对收单服务商和收单机构(包括银行)而言,在拓展商户时,若不能同时聚合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用户不方便,商户也不答应,这就是巨头们的底气。

能让竞争对手为自己免费打工,这个时候,支付巨头具备了某种类发卡行的地位,而且还是超级大行,彼此之间哪还存在真正的竞争呢?

当一个人,你无论如何也追赶不上时,他便不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不可逾越的山丘。对中小支付机构而言,支付巨头便是类似的存在。

这是当下的支付市场格局。

C端格局已定,B端却并非新战场

既然不可逾越,那就绕道而行吧。

2017年前后,互联网巨头布局金融,往往从支付入手,支付不仅可以搭建基础的金融账户体系,也是最佳的金融流量入口,一度带动了支付牌照的炒作热潮。进入2018年,明显感受到一个变化,没人再谈支付,现金贷成为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巨头入局金融的主流选择。与之相应,支付牌照的炒作迅速降温,清清白白一张牌照,再难现此前动辄十几亿的景象。

新入局的互联网巨头们可以避让,而中小支付机构,以支付为主业,则避无可避,转型B端,似乎成为可行的选择。问题是,B端与C端,本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在一个典型的支付流程中,手续费向消费者或商户收取,在收单机构、发卡机构和清算组织之间分配。断直连后,合法的清算组织只有银联和网联,支付机构只能向收单机构和发卡机构两个方向靠拢:在C端支付领域,大家竞争的是类发卡行的地位;而B端支付,不过是在收单领域竞争。

从手续费分配的比例上看,发卡机构明显优于收单机构,比如说,96费改之前,发卡行、收单方和清算组织的分配比例是7:2:1,一笔交易中,发卡行的收入是收单机构的3.5倍。

对两大支付巨头而言,在C端支付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后,也就在支付产业链占据了类发卡机构地位。而就中小支付机构而言,C端没优势,B端不过是变身收单机构赚个辛苦钱,替发卡银行和类发卡机构C端巨头打工,正如微信支付方面所讲的,“微信支付目前没有一个BD,服务商就是微信支付的BD”。

从这个角度看,中小支付机构放弃了在C端竞争,发力B端支付,只不过是产业链上腾挪,让日子过得稍微好一点罢了,既不可能改变支付市场本身的格局,更不可能在B端再造一个支付宝或微信支付。

一个例证便是,自2003年前后支付行业萌芽起,便有一批支付机构专注B端,但经过十几年的深耕,B端领域并未孵化出巨头。

围绕支付本身,难以做出新花样,于是,大家开始谈“支付+”,希望在支付基础上叠加不同的增值服务,一方面增厚利润,一方面来获取某种能与支付巨头抗衡的差异化竞争力。

接下来,我们就谈谈“支付+”。

“支付+”转型,能称之为风口吗?

在C端,“支付+”通常表现为以支付为流量入口,叠加理财、贷款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在B端,“支付+”表现为一种综合解决方案,在支付基础上,为商户叠加ERP、会员服务、营销支持、经营大数据分析、电子发票、融资、理财等多元服务。

“支付+”最大的市场想象力,就是依靠支付数据沉淀,拓展消费金融、小微商户融资等高毛利业务,正如支付宝上长出了蚂蚁金服、苏宁支付之上有苏宁金融一样。然而,巨头们的一站式金融业务布局,并非全赖支付之力,更需场景助力。

抛开这些综合性巨头不谈,就纯粹的支付机构而言,在支付的战场上落败,又如何能在“支付+”的战场上取胜呢?

首先,C端市场的“支付+”不用再讨论了,这个市场已经随着C端支付格局的固化而固化了。这里的C端,不仅包括作为消费者的个人,也包括作为个体经营者的个人,即大量的小微商户。

那么B端市场的“支付+”呢?当然,这里的B端,先要把大量的C端型小微商户排除在外。

就B端来看,每个产业都有自身的特点,用户的需求也大多定制化,且讲究人情维护,琐碎复杂,并非巨头所擅长。举例来说,要拓展互联网金融领域,支付机构不仅要提供支付渠道,类资金存管业务(包括为银行存管提供技术支持)也往往是行业刚需,而C端支付巨头并不愿意提供类似的增值服务。

不过,现阶段来看,支付机构的B端“支付+”业务,其作用更多体现在营销层面,通过为商户提供近似“免费”的增值服务来拓展市场,称之为“营销层面的创新”更为合适,还不具备战略层面的重要性。

以上市支付公司汇付天下为例,成立于2006年,一直专注B端支付,从2015年以来的数据看,体现“支付+”的金融科技服务收入(主要包括账户管理系统、客户验证系统、银行存管技术支持、风控能力输出等增值业务收入)占比一直不高,营收依旧依赖支付主业,增值业务只是点缀。

JFnqQrR.jpg!web

至于说,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中小支付机构在B端布局的深入,占据足够大的市场份额后,也可以拓展企业贷款等高毛利金融业务,那就是后话了。更何况,随着支付巨头明确发力B端,携用户、场景、数据、科技及多元业务协同优势,后发先至,亦未可知,届时,中小支付机构的B端“支付+”的想象空间,恐怕也被封堵了。

如何破局:监管手里有把万能钥匙

说了这么多,一直讲问题,没说解题思路。有些题是无解的,不过,金融是个强监管领域,监管手里通常有把“万能钥匙”。

随着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存管的落地,一般认为,支付行业即将步入常态化监管阶段。所谓常态化监管,大致可理解为,监管制定行业运行的底线与框架,底线之上、框架之内,交给行业自己,监管不再行使其绝对影响力。

行业若处于健康发展状态,自然应该如此,问题恰恰是,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存管之后,支付行业的运行已经恢复健康了吗?这个问题留给读者自己思考吧。

最后,以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关于中央银行职责的一段话作为结束:

“如果微观主体不健康,货币政策就没有好的传导机制,宏观调控就缺乏基础,因此中央银行必须关注并参与微观主体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化,并体现为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开放、财务重组等过程”。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来源:洪言微语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