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逻辑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yzone.cn/article/479874.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Uf6Vze6.jpg!web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产业互联网成为了热门话题。

到底什么是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突然成为行业新宠,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它是否还会和消费互联网采取相同的发展模式?未来它将如何重塑行业格局与数字生态?在浪潮汹涌而来的时刻,这些基本的问题值得静下心来细细思考。

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审视

关于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等概念的关系业界存在不同看法,产业互联网甚至被个别人误解为是伪概念。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学界曾经发生过类似的小插曲。当时有一门很重要的经济学科,英文是Industrial Economics,受计划经济影响被学者们翻译成了“工业经济学”专业。

后来大家不断阅读文献才发现弄了个大乌龙,原来这个Industrial Economics并不专门研究工业,实际上各个行业的产业结构、竞争策略与绩效等等都是它的研究领域,因此后来的招生专业全部改为了“产业经济学”。三十年后的今天,实业界又陷入了同样的困惑。

实际上,英文语境里根本就没有工业这个概念。中文的工业大体等同于西方国家所说的制造业(Manufacturing Industry),虽然在统计上二者还稍有出入(比如统计口径中工业往往还包括采掘业等)。

因此,国际通用的 Industrial Internet 应该翻译为产业互联网,即互联网为包括制造业或工业、 金融 、零售、医疗、交通、城市管理、政府服务等等在内的各行各业服务。

如果说消费互联网类似于银行业所说的对私业务,那么产业互联网就类似于银行的对公业务,而工业互联网则是产业互联网的一个(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子集。业界还有人将产业互联网形容为国民经济中供给侧的数字化变革,意思也都是一致的。

互联网发展的边界

产业互联网为何在此时受到业界关注?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首先需要思考一个更基本的话题,即互联网发展的边界在哪里,或者说互联网到底可以做什么,但同时它做不了什么。

很多人对互联网有一种近乎神化的看法,觉得它好像无所不能,渗透到什么领域都可以颠覆那里的商业模式。真实的商业观察结果远远不是这样的情况。

例如,关于互联网经济最常见的一个概念可能就是网络效应。按照经济学理论,网络效应似乎非常简单易懂,即只要存在网络效应,那么只要达到一个临界点(学术概念称之为“倾覆点”),整个市场就必然是一家独大、唯此一家了。但实际上这个理论所描述的情景在现实的互联网任何一个细分市场中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理论上的网络效应产生需要很多的假定条件,比如所有的产品或服务必须都是同质化的,即一模一样的。当这个假定不能实现的时候,比如两款产品存在一定的差异化,那么模型的推导可能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

而当我们从理论回到真实的商业世界的时候就会发现,纯粹的同质化产品少之又少,反而差异化产品比比皆是,因此网络效应很多时候就成了一个心向往而不能至的海市蜃楼。类似这样被误解的经济学概念还有非常之多。

中国互联网公司让人引以为豪的往往是其不断攀升的市值,在全球 科技 公司市值排名非常靠前。目前全球市值前二十的互联网公司只有中国和美国两家企业,这个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因为在其它行业领域很少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但是,最近半年以来,主要互联网公司的股价普遍出现大幅度下跌。

从这些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公司远远没有我们之前想象的强大和战无不胜,远非一些人认为的以轻易颠覆很多传统行业。

按照之前一些盲目乐观的理解,互联网公司因为具有平台效应、网络效应、规模效应等等,可以不断地跨界颠覆,比如有人建议腾讯基于微信十亿用户的优势去做一款企鹅手机肯定能大获成功,阿里基于电商的优势去进入服装制造行业也必然会获取高额利润,但真实的商业逻辑完全不是这样,这是行业之外人士往往难以理解的地方。

因此,在商业价值链上,互联网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正如诺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指出企业与市场之间有一条理论的边界,互联网的发展和其它任何一种技术能力一样也都存在一条理论上的能力边界。

互联网的本质

探索互联网的边界,我们需要再进一步思考一个更为基本的话题,即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互联网的本质是以免费和双边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平台经济,这是一种表象的观察。

实际上,其一,互联网不是平台的唯一应用场景,最远古的集市管理者就是采取的平台模式;第二,平台也不是互联网的唯一商业模式,比如共享单车就是用互联网技术来提供租车服务,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平台特征。只不过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某些在线服务的边际成本趋近为零,从而实现了超级范围经济,使得一边免费一边收费的平台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迅速流行起来。

追根溯源,互联网的本质是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在经济学世界里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包括乔治•斯蒂格勒在内的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毕生研究方向正是信息。因为互联网能够提供信息服务,所以可以在很多行业领域重新配置资源和重塑商业模式,从而推动该领域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概况来说,信息的商业价值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信息可以匹配需求和提升需求,网约车在这方面表现的尤其明显;

第二,信息可以降低成本和提供效率,特别是基于流量、大数据、算法算力等等关键要素所产生的范围经济;

第三,信息还可以帮助构建信用和信任体系,这一点对于类似金融这样的行业具有极为重要的商业价值,而基于互联网的区块链在未来更是具有无限的商业想象空间;

第四,基于信息平台可以产生各种通用的新技术和新服务,比如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区块链、物联网、共享经济等等,实际上互联网公司在美国经常被称作科技公司,正是来源于此。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逻辑

厘清了互联网的本质,也就厘清了互联网的边界,从而也就可以厘清产业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既然互联网的本质是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那么在信息不对称严重的行业领域,或者在信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地方,互联网就可以产生很大的价值和影响力,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出现颠覆性的变化。

但是,信息不对称并不是所有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在很多领域,比如传统制造业,信息暂时还不是其面临的核心商业障碍,那么互联网短时间内就很难发挥作用。基于这样的一个商业逻辑,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互联网的能力边界。

纵观历次产业革命的历史不难发现,通用技术融入各个产业都有一定的规律,从来都不是以同样的节奏推进,背后都有其基于成本收益比较而形成的基本商业逻辑。

为什么当前出现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的趋势?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正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信息服务,以及基于这些信息平台的新技术和新服务,融入各个行业的节奏是有差异的。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等新技术的日趋成熟和进入商用阶段,信息进入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相对成本收益情况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推动产业互联网开启数字经济的下半场。

那么,产业互联网是否还会和消费互联网采取相同的发展模式?未来它将如何重塑行业格局与数字生态?

之前流行的提法是互联网+,或者是赋能,感觉互联网技术就像上帝之手,一触碰到哪个行业就可以颠覆性的改变它。现在业界在反思这种观念,正如马化腾先生不久前所说的,腾讯要做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就像一个工具箱一样,助力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变革而不是去颠覆它。这个理念不单单是源自于谦卑和低调,而是有其深刻的商业逻辑。

随着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重点从生活消费领域转向产业领域,互联网这项通用技术在各个产业领域价值链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成千上万的传统企业在各自的细分产业领域,在各自的细分区域市场,都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未来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模式必将不同于消费互联网,互联网不可能成为各个传统产业领域的颠覆者,而只能是他们的数字化助手。比如,最近腾讯在传统零售领域有很多布局,但同时也明白传统零售企业在各个细分领域和区域市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因此腾讯没有选择去直接做零售,而是要做传统零售业的数字化助手,协助传统零售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因此,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链重构的滚滚潮流中,互联网公司将贡献自己一份独特的价值,共同推动形成一个竞争充分、创新活跃、繁荣共生的产业森林。

Y7NzUr6.jpg!web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