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国产售货机之惑:如何摆脱日本式“饮料机宿命”?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news.pedaily.cn/201808/434770.s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新零售的兴起,让科技圈和零售圈的人有机会走到同一个战场。一群人崇尚技术,另一群人擅长运营,两类人的思想碰撞,产生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智能售货机。如果把零售业态按照激进程度、科技含量的矩阵划分,彼此之间的差异就更加明显。

Mru6N3a.jpg!web

除了产品层面的差异,这四个零售业态的市场占有率、增长率也各不相同:无人货架市场占有率不高,增速也慢,有些食之无味;无人便利店的数量不多,但总有公司想试水新零售,所以前景还不错;传统零售门店市场规模大而稳,增速慢; 唯独智能售货机,既有不错的市场占有率,也保持了快增长,无疑是现阶段最值得投资的明星产品。

智能售货机是自动售货机的新形态,很多人对它并不陌生,它的上一代是机械式传统售货机,兴起于上世纪的美国,六七十年代在日本风靡一时。发展到今天,美国有700万台自动售货机,平均40人拥有1台。日本有近600万台,平均23人拥有1台。

国内在这方面起步较晚,1994年才首次引入自动售货机,但由于支付习惯的不同,硬币式的传统售货机在中国市场波澜不惊,直到移动支付普及后,国内的售货机行业才迎来了春天。

受新零售的影响,近年来国内自动售货机也开始用科技手段降本增效。传统机械式的售货机价格普遍在2-5万元,现在新技术加入,售价可以降低到几千元,这为售货机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自动橙汁机、自动咖啡机、自动冰激凌机、自动便当机……各种新形态的智能售货机正快速进入商城、便利店、社区等公共区域。

可以肯定,智能售货机在中国也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问题在于:它会是怎样一种发展模式呢?

日本售货机:必然的“饮料机”宿命

创投圈 ,关注消费升级的投资人们有一个共识:现在的中国很像发达国家的70年代,人民物质水平提高,开始注重品质、精神消费,这个时期最有机会诞生伟大的品牌,比如美国70年代诞生了耐克、苹果、星巴克,日本70年代诞生了大创、全家。但唯一的异议是,中国会更像70年代的美国,还是70年代的日本?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售货机的企业来说,之所以有必要预判一下未来,是因为不同模式可能意味着不同的结局。

在《百岁人生》一书中,作者有一个观点:未来重复性强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即中间产业被掏空。人力会集中到两端产业:一端是服务业,一端是原创产业(科技、文化)。 零售业也不例外,以后最可能的格局是:无人零售占据标准化的购物场景,有人零售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那么,美国、日本的自动售货机为占据标准化场景是怎么做的?

在地广人稀的美国西部城市,人们习惯开车去郊区的大型商超购物,自动售货机存在的意义是弥补便利店的不足,因此柜子里的产品种类要足够丰富。而在地狭人稠的日本,便利店密度已经很高,自动售货机要找到跟便利店不同的定位,所以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日本自动售货机大都是饮料机。

“这其实是传统模式下传统售货机的必然宿命:机器可承载的sku数量少,但实际场景中顾客购买频次最高的是饮料,商家为了提高货道和供应链效率,一段时间后选品就集中于少部分饮料产品,这是二八原则的必然结果。

当然,也有一些零食类的售货机,但占比还是太少。”巨米智能创始人朱振滔深入研究了日本、美国的自动售货机,发现在美国反而是综合售货机占比更多。

当然,这种“饮料机”的宿命也并非日本售货机厂商的意愿,无奈饮料公司有天然的供应链和产品定价优势,慢慢从原来的渠道运营商变成专业服务,最终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日本的自动售货机终端点集中在大的饮料公司手里。

那国内厂商如何避免日本“售货机=饮料机”的宿命呢?

“企业服务”思维可破局

在国内自动售货机行业,不少公司延用了日本售货机的基本逻辑:做一款自有品牌的机器,然后自己完成选点、选品、补货等运营工作。因为是自有机器,所以能利用机身广告实现盈利。

国内厂商中,友宝是这一模式典型代表,其盈利模式从收入构成可见一斑:收入中约60%来自于销售商品,约20%来自广告收入,剩余的才是设备租卖的收入。

这种模式直观易懂,却存在几个隐形痛点:首先是对运营要求高,需要投入较多人力成本;其次是关于自动售货机的品牌问题。

作为标准化的零售渠道,售货机能否像便利店一样做成品牌?这一点在行业内存在争议,有声音认为C端消费者对售货机的渠道并没有品牌认知。

最后,从长远的视角看,由于上游主要供应商是饮料公司,有走入日本式“饮料机宿命”的风险。

为了走出传统模式的弊端,售货机厂商开始了一种新模式的探索:以企业服务的思路,输出售货机和相关服务,而不涉足线下运营。

巨米智能是这个方向的开拓者之一,其业务主要服务于快消品行业品牌商和连锁零售行业的渠道商、运营商,为其提供“设备+线上代运营服务”。也就是说,巨米智能的售货机由客户冠名,之后继续提供售后和线上代运营服务,比如实现个性化营销、自动分析补货需求和策略等,而日常的运营工作交给更懂运营的零售行业客户。

fMNFBzb.jpg!web

对售货机厂商来说,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既不是卖设备的一锤子买卖,也没有陷入自营的重模式,只需要提供标准的产品+标准的服务。

把“柜”做成“店”,最佳产品形态?

当然,做得少意味着要做得深,售货机厂商需要在产品研发层面投入更多,既要懂硬件,也要懂软件,比如做软硬件开发、线上代运营、线下售后、设备供应链管理。

但这些投入带来的效率提升也是显著的,以巨米智能的产品为例,对于软硬件打通的售货机来说,当机器出现故障时,软件层面就立刻知道故障类型,判断该故障可以远程解决,还是需要到现场解决,是需要立刻处理,还是可以延后处理,这样减少了售后人员盲目巡检所浪费的时间,提高了维修效率。

nqau2eR.jpg!web

“我们希望做标准化的事情,这是我们擅长的,所以没做终端点的运营,因为售货机入驻的线下环境是很复杂的,对人力要求高,这不是我们的强项。”朱振滔直言,他希望巨米是帮品牌商把刀磨锋利,砍柴的事情由品牌商来做。

除了模式上的缺陷,日本自动售货机最终变成“饮料机”,还有产品层面原因:可储存的sku数量少。巨米智能引以为鉴,其“智能商店”从一开始就把售货机定义为“店”,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商品,从运营商运营效率最大化的设计理念,调整为兼顾消费者的被满足度和便利性最大化。

增加储货量之余,巨米智能还设计了新型的货道形式以兼容尽可能多的商品类型;另一方面,技术团队还在算法层面帮助品牌商定义“必备”产品。

“除了普遍购买频次高的商品,如果一种商品被一个人购买五次以上,即使不是高频,我们也定义为不可或缺的产品,再比如某个产品在一段时间内被十个人购买过,我们也定义为不可或缺。” 朱振滔认为,当消费者对“柜”的印象变为了“店”,其流量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目前,巨米智能主打两款标准化售货机产品,第一款叫云小柜,采用手机扫码H5页面购买,手机扫码开锁小程序上架补货,主要特点就是体积不大、性价比高。第二款是24小时智慧无人商店,由于定位是“店”,这款产品主打超大储货容量,约是同类产品的5-8倍。

iuay6ri.jpg!web

回到最初的问题,国产售货机如何避免“饮料机”的宿命? 巨米的探索之路给出一个方法:打磨产品技术,并站在消费者便利性角度出发,而不是运营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让售货机转变为带有IP属性的店。

新零售不光给零售企业更多可能性,也给设备的研发企业带来了新机遇。对于传统机械式售货机,设备商不可能做线上代运营,自然会涉足线下运营,通过持续现金流保证业务健康运转。

现在,技术的渗透让售货机产品变得更复杂,分工协作的趋势已经来临。智能售货机提供商如果能在产品端做到深度企业服务,何愁不能摆脱日本前辈的宿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