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疯狂便利蜂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55241.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Rvq2Urj.jpg!web

V3y6F3R.gif

2018年的 便利店赛道呈现出的是冰火两重天。

经历了2017年的无人便利店泡沫,资本这回长心眼了,纷纷转向运营重、回报周期慢、“弯腰捡钢镚儿”的传统便利店项目。

这一边, 一批赶着去年新零售风口起来的无人便利店项目大批凉凉,早期投资机构已经在这个赛道纷纷弃场;另一边,在2018中国便利店大会上,像红杉这样的头部投资机构到处派发名片,搜寻已迈入中后期的传统连锁便利店标的。

有一种说法,便利店已进入“山头时代”,5年之内完成行业整合,眼瞅着,便利店成了准巨头的游戏。

在影影绰绰中,有一个熟悉的老身影——庄辰超。

时光回溯到2年前,从去哪儿卖身战役抽身之后稍事休息的庄辰超,筹钱做基金、埋头找项目,兜里揣着10亿美金只顾闷头忙活。圈里人都知道老庄这次要憋个大的,却没想到,手握重金的老庄,这次盯上的,恰恰是这门传统的便利店生意。

没多久,庄辰超操盘的连锁便利店便利蜂开始入侵我们的生活,玩法亦颇为令人咋舌:开店速度激进,店铺大小不拘,还试水了无人货架和共享单车,以至于行业老兵叹息便利蜂“有钱任性、肆意试错”。

事实上,自从2016年12月成立,至今不过一年半的时间,便利蜂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开出了200多家店铺。而便利店之王7-Eleven花了14年才在北京开了不到200家店。

这样的开店速度,对于不满两岁的直营连锁便利店而言,可谓史无前例。

便利蜂是不是真的“疯狂”了?

此前,面对种种争议,便利蜂只给出有限的回应,且也显得含混。“那时候都是在试错,也就不太出来。”便利蜂总裁陈明对虎嗅精选说。

最近,虎嗅精选与陈明深聊了一回,彻底厘清了那些有关便利蜂的疑问:庄辰超到底看到了怎样一片市场?他想怎么玩?为什么这么玩是有机会的?他为什么要用这么激进的策略? (本文是虎嗅精选深案例“便利蜂”的精编版本,原文大约8000字,移步虎嗅App精选板块解锁全文内容。)

ZRZJFn2.jpg!web

一切为了开店

开店速度快一直是便利蜂的一大“标签”。成立之初,便利蜂打出“1年100家”的旗号,2017年2月,北京中关村首批5家店开业之后,便利蜂走上了急速扩张之路。

为了快速达到开店数量, 便利蜂的策略是“重选址,不重店铺大小” ,只要位置适合,从30平到400平的铺面都可以,哪怕一个铺面的前身是快餐店、面包房,这都无所谓。

这样的开店速度,既是为了抢占优势铺位,更是为了能更快地形成规模效应与协同,同时也是为“跑数据”。

毕竟,便利蜂的终极目标是要做一个大数据及算法驱动的便利店系统,尽可能减少人工在其中的参与,但在一开始,便利蜂并不掌握足够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加速开店、调教算法势在必行。

陈明坦言,当初庄辰超和斑马资本团队“的确看了不少项目”。最终选择便利店,则是因为“这个市场非常大”。

“尤其是北京,渗透率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有很大市场空间。”陈明说。

从单店辐射人数来看,国内目前便利店的渗透率的确较低。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国内26个重点城市单个便利店辐射人数为1.2万人,同期日本和台湾这一数值约为2500人。除广东、上海两地便利店密度达到了白热化竞争阶段以外,其他城市便利店市场普遍处在起步和初期成长阶段。

YfeQr2Z.png!web中国、日本、台湾单个便利店辐射的人口数量

面对市场利好,押对赛道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对于便利店这个行业来说,规模效应是存在的。因此,快速起量成为便利蜂的一大诉求。

“比如王府井这个大区,可能很多年我一家店都没有开,但集中到某一年我会一下子开5家。”某7-Eleven资深负责人告诉虎嗅精选,密集开店的主要好处之一就是节省配送成本。“如果我只开1家店,每天的配送成本就很高。比如饭团这种日配产品,我需要每天配送,对于某个大区来说,我配1家和配5家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还能形成集中效应,“你会发现,我集中开5家店的销售额并不会低于1家店的销售额。”也就是说并不会因为店铺多而稀释,反而会形成规模效应,促进销售额。“换句话说,你不开,总有别的竞争对手要去开,那与其这样,还不如干脆我自己开了呢。”

去年,便利蜂先后在共享单车和无人货架上做了尝试,如今,在无人货架方面快速试水后,便利蜂便转而做智能货架;便利单车项目则早已停止了新增投放。

陈明表示,这些 尝试背后,其实都是围绕开店这个核心所进行的数据搜集。

“就拿单车来说,除了性别、年龄这些基础数据,我们更看重的其实是它的动线数据。”陈明告诉虎嗅精选,“就是这个用户从哪到哪,这个反过来会指导我们开店,我们希望把店开到用户需要的地方。”

一直以来,业内似乎对“便利店无法快速开店”这条行规奉为圭臬,说到这事儿,主要原因其实在于7-Eleven这个业内巨头的“标杆效应”。

日本公司的保守策略、北京十几年来的客观经济因素,导致7-Eleven自打2004年进入北京以来,14年来,开店数才将将达到200家规模。可国际巨头没做到的事,便利蜂凭什么做到?

陈明坦言,便利店靠经验来运营很难规模化,因此便利蜂有别于传统便利店的核心,在于“算法驱动”,以此最大程度减少人在其中的介入。目前,在便利蜂的某些店铺,只需要一名店员,高峰时段引入兼职店员即可。

陈明强调,便利蜂的扩张始终基于两个基础:第一是保证店铺的品质,始终坚持直营;第二,单店有正向的现金流是扩张的前提。 (了解更多关于便利蜂“算法驱动”详情,移步虎嗅app解锁深案例全文。)

N7BrEzi.gif

快速起量的关键

即便依托算法,便利店仍是个重运营的活儿,供应链、运营、选址,哪头都不能落下。眼下,便利蜂把主要精力都投在了一间一间线下开店上。

“我们是去年二月份开的店,但我们布局上游生态链这事儿,其实从2016年就开始做了。”陈明告诉虎嗅精选,“ 当时主要就干两个事:第一是找人才,第二就是布局生态链。

为此, 便利蜂挖来了7-Eleven一手训练出来的王紫,全面操盘便利蜂的店铺运营。 而选址则有专门的团队,借助数据和经营来完成。

王紫在7-Eleven时的职级是DM,即区域经理,手下管理着北京7-Eleven的四分之一门店。根据一位前7-Eleven资深负责人透露,这样的职位,在运营经验上还是比较内行的。

对此陈明也表示,王紫在7-Eleven多年的从业背景的确是便利蜂看中的一大因素。“不得不承认,便利店是个舶来品,从本质上讲,我们一直在学习国际的先进经验。”

也因此,便利蜂有一定的7-Eleven痕迹。比如,已开出的门店大多在100多平米,SKU数在两三千左右,自有品牌和鲜食占比基本与7-Eleven、罗森和全家等日系便利店差不多。并且,2017年,便利蜂在急速扩张门店数量的同时,还投资了北京7-Eleven鲜食合作工厂呀咪呀咪,从鲜食供应链上开始掌握主动权。

7-Eleven在全日本有近2万家连锁店,其中直营店只有501家。7-Eleven没有一个工厂是自己的,更没有一个配送中心是自己的,却成为近百亿人民币利润的零售企业。核心就在于,它成为了一个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共享经济平台。

由于7-Eleven的存在,带动了整个体系中40万人的从业规模,包括加盟店工作人员,服务于工厂、物流配送的人员等。便利蜂提出的所谓“便利+”战略,也同样遵照这一思路。

“我们最早看了很多个领域,包括餐饮、食品等领域。但最终我们觉得,便利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汇聚所有的产品。”陈明告诉虎嗅精选。

何为真正的颠覆

眼下,庄辰超所操盘的斑马资本对便利蜂基本属于“All In”的状态,即陈明所谓的“专注”,主要围绕着便利蜂及便利店赛道做整个生态布局。

陈明表示,便利蜂将靠斑马资本自有资金来保持发展,而斑马资本首期就为便利蜂准备了“10亿美金”。

不过,尽管运行已稍稍平稳,且拥有各项政策利好,便利蜂目前所交出的答卷,果真就是最优解了吗?

7-Eleven从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还非常不普及的时候,就开始积累自身的数据化决策的能力。而便利蜂从诞生起,就是用数据思维在搭建整个生态,同时,又赶上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大发展的背景。因此,庄辰超所谓,“我们只做一件事,投资算法( 软件 )驱动的世界”,算得上顺势而为。

有专家对虎嗅精选表示,便利蜂开店不考虑店铺尺寸,从几十平到上百平都会选,但事实上,30平、70平、400平的店,背后的运营逻辑都是有差别的,随着开店数量加大,便利蜂的有效运营难度也会加强。

再者,有投资人士指出,便利店这一赛道目前的技术变革还远远不够。

“说到大数据测算,7-Eleven本身就有数据分析系统,而且已经做了很多年。本身靠算法这事儿不太能解决很大的效率问题,对鲜食和一部分水类可能影响大一些,但能够实现总体预测,还是比较难。”投资人评论道。

这位投资人的预判是,阿里、腾讯终会开放底层数据,因此未来数据赋能这件事会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其壁垒性将会越来越削弱。

“我们觉得,未来真正有壁垒的其实在于解决库房和门店之间的货品分拣效率,如何把人找货,变成让货找人,譬如全面改造‘货品输送链’。” (更多关于“货品输送链”的详细内容请移步虎嗅app解锁全文。)

最后,理论上讲,便利店这种业态,是和所有解决“最后一公里”用户需求的业态,在同一条赛道角逐。像每日优鲜、盒马鲜生这类玩家,都是在这个领域进行布局。

“你不知道零售的需求最终由谁满足的。”投资人如是说。

f6Zvyu3.gif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东区女巫 授权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55241.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虎嗅App猛嗅创新!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