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中关村风云40年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10tiao.com/html/768/201807/2651947416/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硅谷Live / 实地探访 热点探秘/ 深度探讨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id:hstl8888)

作者:熊剑辉



一座中关村,半部改革史。


40年过去,回顾中关村传奇,依然要从陈春先说起。


1978年,中国物理代表团访问美国,走下飞机悬梯的人当中,就包括中科院物理所核聚变专家陈春先。这一年,他刚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斩获一等奖,并和陈景润等人一道被破格提拔为中国最年轻的正研究员。


人生和国运如果有四季,这都称得上是“春天”。




当年,美国在国人眼里还是“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帝国主义。但沿着波士顿128公路、旧金山硅谷转下来,陈春先却看到数千家由教授、大学生、工程师创立的公司,以及由它们构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一位美国教授,仅靠一家20人的永磁体小公司,就能为NASA和全球核实验室供货。科技与商业的高度协同,竟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生产力。陈春先深刻认识到——这正是美国经济科技强大的终极奥秘。


60年代,中美研制第一台激光器的“时差”仅有半年;20年后,美国已拥有强大的激光工业,中国的科研成果还躺在实验室里。


联想起这些差距,陈春先的心隐隐作痛,脑海中浮现出了“中关村”。


当年,北京海淀区聚集着中国最顶尖的30多所高校、130多家科研院所,人才密集度不逊于硅谷。1980年,陈春先在向中科院、北京科协的听众讲述“访美报告”时,振聋发聩地表示“只要转变观念,我们也能做到”,并豪气冲天地宣布:要创办一家“硅谷公司”。


“文革”结束仅3年,陈春先敢说这样的话,有人觉得他疯了。


陈春先则比这些人想象的更疯狂:他定下一个“二不四自”的原则: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在后来成为无数中关村公司效仿的样板,但在当时,别说中科院,就是全中国都没这个先例。陈春先开公司的报告打到物理所,却石沉大海。


好在,很快来了一个叫赵绮秋的关键人。


作为北京科协咨询部负责人,赵绮秋在“访美报告”现场就被陈春先圈粉。她清楚知道,这个“公司”开不成,但可以利用陈春先等离子体学会副理事长的身份,先搞个“服务部”,由北京科协出批文、出经费,再到公安局刻公章、银行开账户。


一番“曲线救国”,“服务部”开了张。




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纪世瀛等人把物理所一间废弃仓库收拾出来,成立了“服务部”。这一天,被公认为中关村的公司诞生日。


但与此同时,陈春先“腐蚀科技队伍,侵占公共房屋”的“小报告”,也打到了物理所领导那里,证明其腐蚀的证据是:每个扫仓库的人都多领了5块饭钱。


大家都在观望、迟疑、看笑话,陈春先却马不停蹄起来。


他跑美国、倒芯片,造了批核聚变电源开关,狠赚了3万块;他办培训班,向待业青年传授电子技术,成为日后“电子一条街”的“黄埔军校”。


人们惊诧于服务部竟然赚钱了,却看不惯陈春先每月给员工多发7-15元津贴,等于涨了1-2级工资。风言风语更加多起来:服务部卖产品给物理所,就是“损公肥私”;卖给外单位,典型的“吃里扒外”。


不久,物理所领导开始扛不住舆情纷纷,也有人本身就羡慕嫉妒恨。他们公开批评陈春先、纪世瀛等人“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腐蚀干部”,然后决定对服务部立案调查。


诽谤、查账、被拘接踵而来。人们意识到,陈春先不但要受处分,还可能蹲大狱。服务部的上百人一哄而散,只有纪世瀛几个铁杆跟着死扛。


倒是赵绮秋这个“外人”,跑到中科院纪委为陈春先喊冤。但,无济于事。


愁苦的她向丈夫周鸿书倾诉,引发了这位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的关注。结果,陈春先的遭遇登在了1983年1月6日《国内动态清样》上。


这份直呈中央领导的机密内参,逆转了陈春先的命运。第二天,陈春先的审查即被制止,服务部的做法赢得了中央的赞赏和鼓励。



1983年4月,陈春先干脆胆子再大一点,创立“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及下辖的“华夏电器公司”,彻底冲破了体制阻碍,成为中国第一家“技工贸”企业。


但历史赋予陈春先的使命,似乎到此就戛然而止。


此后,陈春先创办了20多家公司,历经项目失败、贸易纠纷、非法拘役等无数磨难。不但未积累起财富,还因为下海失去了体制内的福利待遇,晚景颇为凄凉。


2004年8月10日,70岁的陈春先溘然长逝。他捐出眼角膜,留下了把“光明留给后人”的遗愿。


这位大智大勇的“中关村第一人”并不富有,却率先打破了时代坚冰。当中国人的头脑还被禁锢在幽暗中时,他以自己的目光和勇气,照亮了中关村的未来之路。



与陈春先差不多同时“揭竿而起”的,还有一位标志人物:王洪德。


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反叛”,才有中关村“两通两海”的时代。


1982年底,中科院计算所一次会议上,“右派”王洪德突然拍案而起:“如果聘走不行,借走!借走不行,调走!调走不行,辞职走!辞职不行的话,你们就开除我吧!”


说完,他拂袖而去。


当年,王洪德“五走创京海”,轰动北京城。


这也是憋出来的释放和爆发。


1979年,为了解决知青就业,王洪德在中科院计算所知青社拉起一支人马,专做计算机房工程安装,一年大赚60万,轰动中科院,也引来了工商局和纪委的审查。


他声泪俱下地“交代”:“我们这些新产品,都是填补国家空白的,不然就要从国外进口。既创造了效益,又解决了就业,我何罪之有?”但纪委坚持追究到底。


1983年8月,46岁的王洪德忍无可忍,于是怒创“京海”,而他的创业则比陈春先要顺利并且成功很多。


他从知青社借款1万,刚在银行开了户,就拿下北大一个计算机改造项目。中科院计算所、中国计算机公司等中字头大牌都来竞标,但北大的人却只信他王洪德这个人。


这个项目让京海大赚9万块,从此一发不可收。凭借工程质量过硬,国家远洋、国家计委、北京军区等大工程订单纷至沓来。1987年,京海总产值突破1.3亿,坐上了中国机房行业的头把交椅。



陈春先、王洪德的创业壮举,刺痛了中科院和海淀区,“科技人员能办企业,官方为什么不能搞?”眼见着科研经费被削减,中科院计划局与海淀区决定合作,从“新菜田改建基金”中刨出10万,创办官民合办的“科海”。


创立科海,是希望中科院的科研成果能在海淀区的企业中推广应用。20多项新技术拿出来,成功率却很低。比如化学所的人造大理石,拿到面包房做装饰墙,结果室温一高变了形。企业认为是技术不靠谱,化学所觉得是企业素质差,不懂得控制固化温度。


而且,双方彼此嫌弃,怎么都谈不拢。


这样的心态,让科海没能走得太远。虽然,它推出了中国最早的电脑汉字装置、空气加湿器、财务管理系统等,夺得了不少中国第一,也赚了些钱。


但京海、科海的先后尝试,却让更多科研人员的心眼活泛起来。他们想下海,但却没资金,把他们的蠢蠢欲动看在眼里、也想搞一番产业的海淀区四季青乡,决定出资合作。


1984年5月16日,四通在四季青乡会议室宣告成立,乡里出资2万,请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当名誉董事长。“四”取自四季青,“通”有“四通八达”之意;英文“Stone”意为石头,有人解释为:干好了成钻石,干不好就甘当铺路石。



四通的第一单生意,来自中科院计算中心一批打不了中文、又卖不掉的日本打印机。他们花400块请了个程序员,写了套打印中文软件,结果迅速脱销,公司大赚20万。


沿着这条财路,四通发现,单位买电脑通常只用来打印,“电脑+打印机”却要5万块。如果能造出一种便宜的打印一体机,一定有市场。


1985年,四通MS-2400中英文打字机横空出世,一帮没怎么见过钱的科技工作者卯足劲开出八九千块的高价,都挡不住汹涌的订单。一年时间,公司就狂揽3000万,转年破亿。


1993年7月,四通电子成为北京赴港上市的民营企业第一股。


鼎盛时代,四通一家在中关村的纳税占比高达60%,人民大学南侧立交桥以“四通桥”命名,令联想、方正等黯然失色。


但在1997年,一场金融诈骗让四通负债2.4亿,2002年才走出困境。期间虽投出过新浪这样的大黑马,但之后,四通昏招迭出,先是接盘史玉柱的脑白金,后又跟随黄光裕搞地产,最终在新时代的大潮中光彩不再。


一度与四通同台共舞的,是信通。这是中关村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由中科院计算所、科仪厂、海淀区各投100万,于1984年11月开业。


信通的第一桶金,来自于中科院计算所的抗干扰稳压电源。靠着把这项荣获科学大奖的技术产业化,当年就赚了12万。



但信通并非一家富有远见的企业。


当年,它最早请动倪光南生产了100块汉卡,并商定与计算所五五分成。结果,计算所卖出93块、信通只卖出7块,计算所据此分大头,信通坚持对半分。


最终,信通求锤得锤,成就了日后联想的汉卡伟业。


此后,信通业绩还一度冠绝“两通两海”。但在90年代初,因为一桩7000万的走私大案东窗事发,在中关村第一个轰然倒下。



1984,被称为中关村的“拐点之年”。


这一年,跃上历史舞台的除了“两海两通”,还有后来大名鼎鼎的联想。


柳传志坦言深受陈春先的事迹鼓舞,萌生了创业念头:“憋得太久,机会来了,特别想干事!”



1984年10月17日,联想前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在一间尘土飞扬的传达室开了第一次会。公司只有两三个长条凳、办公桌,以及20万开办费。大家七嘴八舌,觉得当务之急是赶紧挣第一笔钱。柳传志却一脸愁容,对未来并没有底。


发愁是有原因的。这年,中科院财政拨款锐减20%,预计5年后全取消。计算所1500人吃饭要成问题,所里布下这支奇兵,就是希望能探条活路。此时,“两通两海”在电子一条街赚得风生水起,自家人还像没头苍蝇,怎能不愁。


机会很快来了。据“可靠”消息,在遥远的“江西妇联”一位妇女手里,有一批彩电要出手。这是当年最紧俏的商品,到手每台就能净赚上千块。一笔大钱在招手,柳传志千叮咛、万嘱咐要先验货、后给钱,结果还是一口气被骗走14万。


那年头,柳传志一个月挣78块。骗子骗走的,是他150年的工资。


困境中的柳传志,并不知道该如何反败为胜。他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带着人在路边卖电子表、旱冰鞋、运动衫,好把窟窿堵上。


“两通两海”一年赚钱千万,40岁的自己摆地摊。这是一件极其丢人的事,柳传志咬着牙干了。就算心再大,他也不敢想象自己20年后会把“蓝色巨人”的全球PC业务买下来。


无意间,中科院拯救了这支哀兵:院里进口了500台IBM电脑,准备配给各科研院所。柳传志得到消息、撂下摊子,直扑中科院设备司,把电脑的验收、培训、维护业务抢到了手。一伙人肩挑手扛蹬三轮,靠这笔业务挣到了70万。


这是联想的第一桶金,也是中关村龙腾虎跃的传奇之始。



1988年5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获批,“中关村”正式诞生。


压抑了十余年的创业热潮就此喷涌。


1988年,王莘毅然辞别联想,靠在中关村倒卖软件攒下第一桶金。1993年,他联手中国最顶尖反病毒专家刘旭,创立了一家尽人皆知的公司——瑞星。


1986年,当倪光南的联想汉卡卖疯时,“中国第一程序员”求伯君也来到了中关村。他先进四通,后入金山,历经三次肝病爆发,却在病床上凭一己之力做出WPS,横扫整个文字软件市场。之所以这么玩命,只因他认准一条死理:“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愿意把作为信息产业灵魂的软件产业,完全建立在他人的智慧上。”



1988年,被柳传志“忽悠”进联想的郭为,先琢磨出“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又把登在《人民日报》上、联想汉卡荣膺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生生改成了“一等奖”;同年进联想的孙宏斌,还在柳传志调教下“校正”山西口音,两年后被送进了班房;而真正执掌联想未来的人,尚在中科院自动化所赶毕业论文。


这一年,身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王文京,也在柳传志创业事迹的感召下,扔掉了“金饭碗”,扎进了中关村。他和搭档苏启强用5万块创立“用友”,2001年用友上市时,身家50亿的王文京年仅36岁。




苏启强没等到用友上市那天。


1993年,他就与王文京分道扬镳。1994年,他用王文京倾囊回购股权的钱,创办“连邦软件”,成为了网点遍布中国的正版软件专卖店,在无数抱小孩的妇女问你“要光盘吗”的中关村,活成了一股清流。




1995年,瀛海威将“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广告牌竖起,宣告互联网降临中关村。


这一年,搞出“中国黄页”的马云,朝圣般来到瀛海威,拜会偶像张树新,却只受到会面半小时的接待。出来后,马云凝望着瀛海威的广告牌说:“如果互联网有人死,张树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


随后,他找到体委的人说,奥运会马上要开了,我们中国的网页不能是空的;但勉为其难接待他的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只是特别强调:不预约就上门,这不符合规矩。


而人们对网络的实际体验,更多来自煤矿工人王跃胜的飞宇网吧。大学生在网络和游戏面前彻底沦陷,巅峰时期,1800台电脑日夜收割,成就了中关村“飞宇网吧一条街”的盛名。


伴随着《相约一九九八》的歌声,中关村开始群雄并起。


这一年,求伯君的北京金山正直面生死。此前,他全力开发、挑战微软的办公软件“盘古”遭遇重创,即便变卖别墅也无力回天。关键时刻,联想注资900万美元,令其绝处逢生。



入主金山的杨元庆踌躇满志,与求伯君一并慧眼识珠,将金山总经理的大任授予雷军。此时的雷军,正盘算着用15万将张小龙的FoxMail收入囊中,却被总经理的任命搞得诸事缠身,最终与日后打造出微信的张小龙失之交臂。


这一年,“方正最好程序员”周鸿祎,刚把“方正之花”胡欢娶进门,就不管三七二一地创立了“3721”。此后19年间,“红衣主教”跟互联网圈所有精壮男人斗了一遍,却矢志不忘创业年代的夫人感言:“你去做吧,我打工挣钱供你吃饭。”




还是这一年,清华留美博士张朝阳,把搜狐和风险投资这个“新物种”带进了村。



几条街外,刘强东把刚租下的柜台打扫干净,卖光盘刻录机的“京东新媒体”悄悄开了张。


刘强东的光盘还没卖几张,1999年,李彦宏跑去了旧金山走街串巷地拉风投。期盼100万美元创业的他,却被人强塞了120万美元。是年圣诞,北大资源宾馆挂出个牌子,上书两个大字:百度。


也是这一年,苏启强把连邦软件的加盟商王峻涛(网名老榕)请到中关村,搭建起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8848”。此前,老榕一篇《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网文,曾赚得全国网友泪目,顺手就带火了一家日后名为“新浪”的网站。




此时的马云,结束了在北京的抑郁踌躇。但他回到杭州办的阿里巴巴还不知道怎么活下去时,2000年,8848的交易量已高达26亿,几乎实现了对中国电子商务的垄断。但后来,8848分崩离析,马云真的把万吨巨轮推上了珠穆朗玛。


多少人曾大胆设想,倘若8848成功,今天的阿里又将何去何从?也曾不断追问:为什么8848没成,马云却成了。


但这就是中关村,这就是高科技。



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冯军,怀揣220块,租下了中关村四海电子市场的半个柜台,然后每天骑着一辆堆满键盘、机箱的三轮车,沿着商铺挨个叫卖。


他提着键盘、机箱走进店铺,对每位老板都面露笑意并重复着同样的话:“我只赚你5块钱。一个月内你卖不出去,我保证退款。你看我每天都来,不会跑掉的。”


从起初直接把他轰出门,到天天被“我只赚你5块钱”洗脑,摊主们在冯军水滴石穿的意志面前败下阵来,键盘、机箱都从他那拿,并送他绰号“冯五块”。


后来,冯军的公司有了个响亮的品牌——爱国者。而他起家的、堪称是鱼龙混杂的电子市场,才是中关村最接地气的活力所在。


由菜市场改建的四海市场,起初是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自动化产品最热销;后来,买配件、攒电脑、装系统的生意最红火,引得市场“倒爷”遍地、人山人海。


中关村电子市场,开始声名鹊起。



90年代,火热的生意把中关村堵得车水马龙。1997年,北京市政府下狠心砍倒大片树木,刚刚拓宽了路面,村里就开出科苑、中海、硅谷、海龙、太平洋等一批电子商厦。Pentium处理器+Windows操作系统成了电脑标配,电子市场也进入了奔腾年代。


进城农民、下岗职工、贫困大学生、落魄技术员……人们涌进中关村,把破落的小柜台变成崛起的英雄地,梦想着成为“冯五块”。


当年周鸿祎谈恋爱,就曾拉着胡欢在电子市场挤来挤去。逛完后,周鸿祎拍胸脯打包票:“咱肯定能挣钱,就是攒机子,我的水平都是最高的。”


那是个炸裂般成长的年代。


1999年5月,中关村的海龙大厦刚开盘,商铺就遭人哄抢,转眼迎来日均三四万的客流。水泄不通的人潮中,任何品牌、任何配件都应有尽有,不论是攒机赚辛苦钱,还是转手倒商铺,月入数万数十万的大有人在。



汹涌的人流、高涨的租金、火爆的市场,为中关村电子市场赢得了“中国硅谷”的盛名,却也渐渐堕落成了骗子大本营。


千元贴膜、万元鼠标、数万元的山寨本……这类坑蒙拐骗的神迹,不断在电子市场上演。


消费者遭遇最多的,则是“换机”套路:你要7000元的A款笔记本?没问题!拿来一开机,就不断蓝屏、重启。技术人员则在一旁“好言相劝”:换B款吧,价钱都一样、性能强得多。用户换来一看,果然更加稳定流畅。殊不知,B款只要5000元即可。


由于坑蒙拐骗太多,网友们自发总结出《中关村防骗手册》。即便如此,真水货、假内存、翻新机防不胜防,“老鸟”都会看走眼,“小白”只会被骗得“满载而归”。


不是没人讨说法,但得先自问有没有叶问“一个打十个”的本事。叫嚣“110我们都认识”的黑导购,算是最客气的;上来敲断鼻梁、群殴砍人的,才是中关村的确有过的暗黑。


据中关村派出所统计:2010年,仅海龙、鼎好、e世界三大卖场的报警纠纷,就高达3527起,抓获黑导购764人次。2011年,官方公布的“北京十大治安乱点”中,中关村赫然上榜。



如此乱象,几乎是给首都抹黑,惹得一位大学生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向北京市领导吐槽:“我想知道,为什么中关村电子卖场骗子那么多、骗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政府不能管管?”


政府当然在管。2009年,海淀区就把工商、税务、公安等31个部门凑起来,组成中关村西区协调管理委员会,工作组入驻卖场、综合整治。但乱象太密太繁,最终管不胜管。


自作孽不可活!2011年,太平洋正式关门,敲响了电子卖场的丧钟!它们的掘墓人,正是从那里走出的刘强东!


1998年,24岁的刘强东来到了中关村,以货真价实赢口碑,靠卖光盘刻录机起的家。2003年非典来袭,他不得已转型线上,创立京东商城,却招招击中了电子卖场的要害:你价格欺诈,我价格透明;你假货横行,我正品保障;你暴打客户,我包退包换……


当年是“南有华强北,北有中关村”。


如今,中关村电子卖场已不复存在。



刘强东最终把京东搬离了中关村,并留下一句振聋发聩的话:“不是京东革了你们的命,而是你们自己!扪心而问,你们做了多少偷梁换柱勾当?卖了多少水货假货?暴打了多少客户?这是因果报应!”


30多年的喧闹轮回,无非印证了一点:哪怕是卖光盘、赚五块钱,都应恪守最基本的商业正道。



京东狂打电子卖场那些年,顺手把当当、卓越亚马逊等网上书店也揍了个遍。但真正趴下的,却是“北京文化地标”海淀图书城




2015年5月7日,李克强总理突然来到这里。他走进咖啡馆,点了杯香草卡布奇诺,在与创业者们的笑谈中,读出了杯子上“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口号。


这一天,轰动中国的除了“总理同款”咖啡,还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以及中关村先行先试的“工商19条”、“食药12条”、“外籍人才新政”等一大波政策利好。


中关村,就此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


触发这场变革的要素中,绕不开车库咖啡。


2010年,在一家公司担当投资总监的苏菂发现,在广袤的大北京,看投资项目已然成为一项体力劳动:每天大部分时间在路上,见三四项目算高效。


他脑洞大开地想了想,是不是搞个创业者集中营?


凄风萧瑟中的海淀图书城,就这样落入苏菂法眼。这其中,他特别中意一家面积大、风水差、干啥啥不行的大网吧,把这改造成了车库咖啡。“车库”源于缔造出谷歌、微软、YouTube的美国“车库文化”。苏菂的雄心很大,希望这里能诞生出未来中国最伟大的公司。


要找到车库并不容易。


走进一楼,人们先要在漆黑中穿过一段走廊;再上二楼,才见豁然开朗,隐喻着创业的晦暗曲折。因为偏僻,所以便宜;但苏菂更深的想法是,希望过滤掉情侣、散客,专注为创业者服务。


万事俱备后,万事开头难。800平的地方空空如也,苏菂甚至抓了个熟人团队来暖场。这支创业团队穷得底朝天,借着开业酬宾,连喝15天免费柠檬水,一杯咖啡都没点。


眼见着车库咖啡和创业团队都要黄,苏菂却请动了新浪前CEO、DCM联合创始人林欣禾来掌眼。在苏菂的引荐下,这支PPT都没有的创业团队,拿下林欣禾200万融资。


消息像一枚核弹,引爆了创投圈。车库咖啡人气陡升,创业者蜂拥而至。




没资金、没背景的创业者,很快发现了车库咖啡的妙处。点杯20元咖啡,就能享受一天的办公环境和1G极速网络;再交30元,还能在沙发上过夜。一支5人团队驻扎在此,办公“月租”只要3000块,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这就是白菜价。


人越来越多,让中关村管委会和大企业也积极响应。通过车库,创业团队注册公司能走绿色通道;另外,微软给3年正版,阿里给免费云存储,农行有综合金融服务……一连串“福利”算下来,车库能提供300多项创业综合服务。


但这些都不是车库咖啡最致命的吸引力。


扎堆的创业团队,成功吸引了200多家风投机构。雷军、徐小平(真格基金)、王京(险峰华兴)、刘一昂(清科创投)等大佬,曾在此定期出没,戏称“坐台”。而滴滴、ofo、大姨吗、魔漫相机等知名企业,也是在车库咖啡孵化成长,使其暴得大名。


2013年3月,这条200米的步行道,正式变身为中关村创业大街。


于是乎,3W咖啡、Binggo咖啡、36氪等30多家孵化机构疯狂入驻;形形色色的创业者游走于此,混圈子、见名人、谈项目、做路演,个个梦想变身独角兽、颠覆BAT,也造就了这里特有的“21岁创业现象”。




中关村的创业前辈们更生猛。


不论是勤恳创富的,还是敲钟套现的,大都在游艇香槟的快意人生中感觉不兴奋、不刺激。于是冲进咖啡馆、化身投资人,哭着喊着投入了新经济大潮。他们的个人冒险、知识阅历、精神魅力,和磅礴的资本一道,注入了创新企业的精魂里。


前些年,O2O、P2P、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还是风口;转眼间,VR、AI、区块链、无人驾驶又成了热门。资本寒冬来了又去、创业咖啡热了又凉,这条大街的深度,已远远超越了200米的表象,不仅成了中国创业创新的风向标与温度计,更将中关村的创业精神延展到了全世界。



40年,弹指一挥间。


今天,从北京地铁4号线“中关村站”出来,步行至创业大街,你便能仰望一部中关村的变迁史。



海淀大街路口,矗立着中关村第一代企业的标杆四通大厦;往北途经海龙大厦、鼎好商城,电子卖场已是人潮散尽;向西的创新大厦、理想国际大厦里,爱奇艺、新浪等互联网英豪风采依然;拐进昊海楼、走进创业大街,车库咖啡里涌动着中关村的无限未来。


不远处的知春路,更是中国互联网的时代缩影。新浪、卓越、美团、今日头条,皆出于此;雷军入金山、投凡客、创小米,辉煌沉浮数十年,都没离开这块巴掌大的地方。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已经超越地理范畴,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最大品牌。


如今,“一区十六园”的中关村,汇聚了1万天使投资、2万创新企业、3万海归人才,贡献出北京四分之一的GDP,企业总收入突破5万亿;其中,坐拥321家上市公司、70只“独角兽”,占据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半壁江山。2017年,中关村的专利申请量7.4万件、授权量4.3万件,被美国《福布斯》誉为媲美硅谷的“全球最大科技中心”。


而作为创新风向标的“中关村指数”则显示,中关村每平方公里的投资额,已然超越硅谷。



大批新兴科技企业群星闪耀:寒武纪、华捷艾米的AI、AR芯片,商汤、旷视、地平线的智能识别,百度、驭势科技的自动驾驶,百济神州的抗癌新药,中航激光的大型钛合金3D打印,京东方的柔性显示……正日新月异地改变中国科技产业的面貌。


陈春先或许意想不到,当年他燃起的创业星火,如今早已冲天燎原。


历经改革开放40年,有人无限感慨地表示:农村改革是小岗村首开先河,科技领域则是中关村首当其冲。这座科技之城,必将成为永久的风口之地。


李克强总理对中关村的评价更加振聋发聩:“中关村充满朝气与活力,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展示着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无限创造力。”


而亲历中关村40年、曾与陈春先共创“服务部”的纪世瀛则表示:“中关村的历史,是成功者和失败者共同创造的,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那些失败的人。”


参考文献:

《当代北京中关村史话》,柯小卫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中关村笔记》,宁肯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ID:hstl8888),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