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找到新的自己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10tiao.com/html/253/201806/2652461575/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题记:

我自认为职业阅历已经足够丰富,在加入这家奇葩公司之前,从业十五年,在全球最大的软件服务公司锻炼了技术能力,在全球最大的咨询服务公司做到了咨询总监,横跨技术咨询、业务咨询、管理咨询及实施服务。

涉足过多个行业领域,服务过全球最大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厂商,最后还冲动的作为技术合伙人将一个小科技服务公司做到估值两个亿。

从前的职业经历都是在不断的奔跑,奔跑的目标也很清晰,就是拿单子,做项目,每天被数字追着。很少有时间和心境去思考,直到遇见了这个奇葩的公司,让我感觉触碰到了人生最本质的价值,找到浮躁时代的那一抹平静,找到那种内心的自由和释放。


一、初见

和ThoughtWorks的相遇是一个机缘巧合,当时的我正处于事业的低谷,事业做的很顺利,项目越做越多,团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人性的变化,创业却失败了。我对人与人间的合作信任产生了巨大的质疑。

当猎头找到我的时候,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公司的名字,手上已经有两个很不错的选择。当时猎头说的一句话让我对这个公司起了一定的兴趣,“这是一家很有情怀的公司,和以前你待过的公司都完全不一样”。基于多年做管理咨询的习惯,我对这个公司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官网到知乎,从水木到GitHub,我发现这真的是一家有意思的公司。

她是敏捷的创始者之一,她的技术人员都认为自己非常的牛逼,IT社区对于她的认可度非常的高,面试极其困难。

她规模不大,二十年了,全球不到5000人,她特别关注公益事业。 她的员工四处演讲,写书,各个都散发着自我的激情,观点犀利,表达直接。

她在市场上早期所承接的项目都不是大型项目,但都是难啃的技术骨头。 她更多不像一个公司,而像一个社群,一堆有情怀的人,攒在一起用公司的组织形式在快乐的玩耍。

我快速的做完了背景研究,两个标签闪烁在脑海,“技术卓越,开放多元”,这是我那个时刻所向往和喜欢的。

同时,我也迅速的识别出了她的挑战,过去的市场品牌定位以及她的基因,导致她在客户心目中是一个纯技术的专家、是一个工程能力的定位。而这样的强标签,则削弱了她在战略咨询和其他方面的能力。而这些如果补充上来,她将如虎添翼,在技术主导的数字化转型时代将脱胎换骨,独树一帜。

我做了一个对ThoughtWorks战略方向发展的报告,提出了我自己对于ThoughtWorks应该如何去转型,加强哪些方面能力的建议和规划。

接下来,我与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张松进行了沟通,这个视频沟通长达三个小时,深入探讨了关于ThoughtWorks应该如何去发展的话题。在谈话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了他的正直和情怀,以及对于公司的一种愿景,这一点深深地吸引了我。

随着面试的深入,我陷入了一定的纠结,纠结的原因很简单,这边的薪酬是我五年以前的薪酬,比起我同时刻拿到的Offer低非常多。

我找了个机会,参加了一次咨询团队在北京的活动。团队在活动中分享做敏捷咨询的一些经历和故事。过程中,我观察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我能感觉到,这个公司的每一个人都从内心里是自由的,所以他们无所畏惧,敢于表达,并且也会互怼。

我记得最后一次沟通,我和咨询团队的Lead通了一个很长的电话,我们谈起在战略方面的愿景,谈到了在ThoughtWorks已经具备的技术领导者的形象上应该如何去加强以及现在业务模式的一些需要完善和改变的地方。

谈得越多,我就越认为自己这样的经验和能力的人,是最合适的帮助ThoughtWorks去发展,去变革,去壮大的人选,甚至还没有加入就已经有了一些使命感。

经过十多年的纯商业化公司的冲锋陷阵,每天被数字逼着跑,被业绩追着狂奔,最后自己也变成了唯数字论,目标导向的领导,我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去思考,去沉淀。从一开始我就定义这是有很大风险的,毕竟文化相差太大,让战略咨询这样大家认为飘在天上的思维方式和一个以工程能力、代码至上的文化结合,不异于新的创业。

但是,最终我还是迅速的做了决定,我很清楚的记得,我的入职时间是2015年11月21日,11月第三个星期一。


二、纠缠

在原来的服务型公司,我既是销售,又是售前,又是Enterprise Architect,所以在这个角色的工作上,基本不需要融入,而且过去这么多年跨行业,跨业务的沉淀,让我快速的可以产出各种方案。

这过程中,我跟不同同事间的合作,大部分验证了我在前期调研的内容,同时也发现了特别多的有意思的故事。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公司内部普遍传唱的段子。我们公司是一个特别有情怀,而且特别极客的公司。比如说,有客户请我们去做敏捷咨询,但是我们的顾问去了现场,待了半天然后就找到客户负责人,说,“这样吧,我们这个项目我觉得可以再看看。我观察了一下,你们的水平目前差距有点大,如果这么继续下去,也浪费你的钱,也浪费我的时间。”

这样短短一句话,就充分说明了这个公司的工程师文化,是真正价值导向的,潜台词是,我们不仅是冲着你的钱来的,我们是要对你的结果负责的。当然,这样的场景,是不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纯商业化公司的,这个顾问如果这么做了,可能第一件事情就是卷起铺盖走人了。

当然,这个项目的确就暂停了,但是第二年,客户又找回来了,这是个奇葩的乙方公司。

接下来就对接各种售前,包括售前体系的构建,每天忙碌着,也在观察和思考。这个公司很有意思,没有权威,每一个人都能自由的发言,互怼的氛围极其浓烈。群发China邮件,乃至群发Global邮件的事情屡见不鲜,越是领导者,越被各种拍砖。最长的邮件,可以有上百层楼高,各种声音,各种见解,大家各抒己见,不管你是BA还是DEV,不管你是行政还是业务,不论你是北京还是西安。

这个时候,碰上了#博客大赛#。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活动,我记得看到《MD脑洞》的时候,一下子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另一个自己。

我从小是一个文少,一直喜欢写东西,但是自从工作以后,不是代码就是PPT,跑的太快以至于忘了沉淀和总结。

而且短短的两个月我也更加坚定的意识到,其实ThoughtWorks是一个比较纯洁的技术伊甸园,大家沉浸在技术的海洋里,对于外界的行业、格局,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但是,这是优势,也是挑战。我连着写了三篇《从Accenture的三次大转型到EMC的转型失败看TW在国内企业IT服务市场的机遇》,我很久没有写这样总结性的文字,所以这个过程很享受,比写PPT写汇报材料更加的能够体系化自己的思维。

我记得当时,最后完结篇的时候,我写了一句话“为了坚持我们的情怀,必须努力让ThoughtWorks变得更好,让每一个TWer活的更好,在我们向客户倡导创新的时候,我们自己也要学习进步。”

写完这个文章后,我感觉到了我们文化的魅力,快速的有很多同事评论,加我沟通。我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数字文化后,感觉在找回失去的自己。分享原来这么的快乐,总结原来这么的有影响力。

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写了30多篇《凯哥讲故事》系列,从售前体系到战略规划,从企业架构到管理实践,在内部也引起了一定的影响力,对自己更是一种回顾和总结。这是工程师文化和管理咨询文化的碰撞,这是极客世界和商业运作的交汇。

在这个磨合的过程中,熟悉我司的能力,组织,运营和体系,熟悉我司的同事,各种有趣的文化,这个过程我更多的像一个千帆看尽的过客,带着教练的思维在想哪里需要改进,哪里有问题。

这个公司对于每个人极其尊重和信任,没有什么审批流程,践行着敏捷的一切宗旨,而每一个个体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对这份尊重和信任的珍惜。

没有一般的外企那种邮件文化,实践的是深度的协作和沟通,深信只有信息的全面一致,对目标的深刻认同,才能够在后续的协作中更加高效。

坚信直接的反馈是最好的合作和成长,每天的站会都可以提出你的看法,每个项目结束都有一个回顾,大家坦诚公开的给其他人,给项目和自己予以反思和建议。

在这里,只要你有想法,你可以自驱动的提出来,如果你的想法能够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就会有人加入你,我们内部称为“黑工”,就可以成立一个全功能团队,把这个想法付诸实现,如果对于社会,对于公司有价值,公司就会支持你这个团队。所以我们很多的内部系统都是“黑工”自己实施的。

现在很流行的互联网协作工具“金数据”,就是我司的几个同事的一个想法和坚持孵化出来的。

我们坚信每一个人都是正直的,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失败,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对人的尊重和重视,是我司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的面试的确也很严格。

过程中,我也发现了特别多的我司的不成熟的地方,比如运营,比如体系,比如结构,作为做了十年的企业级管理咨询的顾问,我很清晰的知道这些问题带来的结果就是,在很多时候为了达成彻底的理解和一致,效率不高,难以做到像前东家那样的规模。

所以那个时候内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在悄悄的说,“也许你就在做一个社会创新实验,最终你可能是不属于这里的,因为你要做更大的事情”。

但是另外一个声音又在告诉我“为什么一定要做到那么大规模化呢,你难道要回到从前的生活?那你为什么要来?”

我们的规模在扩大,我们的业务在多元化,我们的市场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碰撞,这也就是这个磨合的过程会非常纠结的原因。

这就像一对恋人,各种爱恨情仇的纠缠。我听到一些反馈,说凯哥很有韧性,这些韧性来自于内心对于这种自由文化的热爱,来自于对于这个特殊组织和群体内心的认可。


三、融入

经过近十年的咨询生涯的职业训练,我是一个抓大放小的人,我非常的目标导向,在职权影响力为主,绩效导向的纯商业化公司,只要把市场,项目开拓出来,严格的管理机制会找到人跟上去填,跟着你,按照你的战略、方向和方法把具体的工作执行下去,非常的高效。所以,相对于外部的客户沟通,市场拓展,在团队内部的关怀、成长和沟通方面,我的精力投入有限,特别是团队的具体的沟通,没有那么细节,我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外部拓展上。

而这里就不是这样,这是一个影响力大于职权影响力的社群,如果程序员不愿意去做一件事情,中国区的总经理可能拿他都没有办法。

在加入后第一年,结合战略咨询的方法论和敏捷精益的优势资产,我提出了Digital Discovery的敏捷IT规划的方法论帮助客户快速的启动数字化转型,小步迭代,快速奔跑。

我们的服务从原来仅面向开发人员技术人员的敏捷转型走向了面向企业管理层的整体数字化转型服务。

但是,这里的同事们很多都是纯技术出身,没有多年职场的历练,缺乏对于国内企业服务市场的了解,所以非常单纯。

一些在原来的环境看来都是心照不宣的规则,在这里很难被理解。

比如有一次给高管做数字化转型培训,机会难得,来的客户领导可能又有变化,所以议程和内容都要机动设计和调整。但是时间又非常紧张,没有充分的时间和团队去对齐,我只能快速的给他们介绍清楚我的布局和思路。对于大家的建议和想法,我又没有时间去详尽的解释。

由于没有充分的理解意图,所以在做培训的过程中,我偶尔会用纸板提示时间和节奏,在ThoughtWorks这样一个极度自由多元,乃至八卦的文化中,我很快的背上了中国区第一“控制狂”的名声。

这是文化的差异,就像一个火扔到了一个冰堀,这种冲突是剧烈的,是爆发的,是需要时间和经历去磨平的。

在我负责中国区数据业务后,又类似于一个创业,走出传统优势业务的舒适区,去打造一个新的品牌和业务。面临着市场的激烈竞争,这个过程很难稳扎稳打,如何在快速奔跑的同时又不至于散架崩塌,能力建设、团队培养、招聘、服务,这些事情势必和原来的做法有一些差异,所以,也导致了一些对于我和团队的一些传言,导致我不得不通过群发邮件的那种近乎幼稚的方式来说明。

这个过程我非常的纠结。有的时候我甚至感觉自己是一个人在战斗,没有人理解我。

但是,我清楚的知道,我有时候恨得牙痒痒的,咬牙切齿的东西,也就是我司那最宝贵的东西,这个东西的名字叫Diversity”。

用张松的原话就是:

我们需要的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而不是一颗参天大树,所以我们必须鼓励和支持那些不一样的声音和方式,而不是一家独大,一家之言,即使这样会带来一些损失和低效。

而且,如果你不足够在意团队的成长,不足够关注他们的快乐,你对他们的付出和投入不够,在一个每一个个体都自由的环境,产生一些不理解和误解那不是很正常的么?

当然,我也体会过,如果能够从内心深处,从思想上统一,从目标愿景上达成一致,那么这支聪明的队伍发挥出来的能量和创造力,也是不可想象的,能给你很多惊喜。

我自己就在被慢慢的改变,我感觉我从一个观察ThoughtWorks的社会实验者,逐渐转变成了ThoughtWorker,我会带着ThoughtWorks的词语,用我们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我从原来唯一追求“Make a Great Business”到同时追求“Be a Better Man”,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

我可以在团队成长的必要试错和短期的商业利益前选择前者。

我能够做到用更加耐心的方式和团队沟通。

我可以心平气和的面对一些传言和误解。

我愿意站到幕后,支撑着团队的发展,从自己干,到“手把手的带着你干”,从“我往前冲,兄弟们跟我上”到“你们只管往前冲,有问题我来填坑,我给你们做好保障”。

我看到团队的一些小的成长,欣喜若狂,比我自己拿下大客户还高兴。

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在内部交流和分享。

这一切也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不同于纯商业回报的价值感。

在这一切的变化下,新的业务也逐渐有了起色,而慢慢的和团队也建立了信任。

信任是,交流的细节和只言片语已经不那么的重要,我们抓大放小,用最高效的方式交流。

信任是,我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一个眼神就会前仆后继。

信任是,我们相信彼此是战斗路上背靠背的战友,即使有争执,那一定是为了团队和业务。

信任是,一切的过程都是可以动态变化的,最重要的是你想做,你要做。

信任是,只要是你挖的坑,我就敢跳;只要你敢跳,我就敢接盘。

信任是,我们有着永不言败的精神,我们都自带鸡血。

信任是,我们有着开放共享的情怀,我们相信,共享的是经验和知识,提高的是整体的能力。

信任是,我们有着协作共赢的信仰,相信只要做正确的事情,就会有支持。

很多人说,我的精力无限,激情无限。的确,我的过去的经历告诉我,人生就是一段历程,那么最美的是沿途的风景,所以有限的时间,要有更多的有意义的经验,要产生更多的价值。

我经常说一句话:“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商业时代,ThoughtWorks之后再无ThoughtWorks”。

所以,我非常珍惜,呵护,这一段在这个神奇土地的时光,要尝试一切的可能,一切正确的道路。

我清楚的知道,他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怎么理解和怎么看他,而你的所有的投入和经历,都会是一段宝贵的财富。

这两年,那个被数字追着狂奔的孩子,放慢了紧绷的神经,虽然忙碌依旧,但是思想是自由的,他可以去思考,可以去总结,可以去沉淀,可以去发现,可以去探寻一切的可能。

在这里,可以超越一般的等级森严,格局固定的大企业,自由的思考,自由的发言。

在这里,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寻找塑造另一个自己,比如我们的职位,角色之间没有鸿沟,你可以自由的在适当的时候选择自己的岗位,于是从市场总监到数据分析师,从办公室后台工作到一线业务分析师,从开发尝试咨询,从办公室总经理去挑战交付总监,一切都只关系成长,一切都只关注成长。

在这里,可以跳过唯数字论的绩效,去寻找更有意义的价值。

在这里,可以放下以前的内部格局的敏感的神经,放开手的去做事情。

在这里,保留着资本和经济势不可挡的大潮下,2B企业中,对于每一个个体最大的尊重和自由。

这里的每一个人一直在追求技术卓越,技术卓越是什么,也许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找到更好的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做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法。

在这里,我找到新的自己。

用此文来纪念这过去的800多个日夜,和即将进入四十的我。


推荐阅读:

ThoughtWorks的格调

把“墙”推倒 - 扁平组织中的自主和责任

点击【阅读原文】可至洞见网站查看原文&绿色字体部分的相关链接。

本文版权属ThoughtWorks公司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联系。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