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达芬奇的这本“禁书”,竟让全世界顶礼膜拜了 500 年!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36kr.com/p/510030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达芬奇的这本“禁书”,竟让全世界顶礼膜拜了 500 年!

远读重洋·2017-10-31 06:33
15 分钟,带你精读全球传记写作一哥的重磅新作《达芬奇传》。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远读重洋”(ID:readabroad),36氪经授权发布。

史蒂夫乔布斯一生中几乎没服过什么人,却对达芬奇推崇有加。

他称赞达芬奇说:“他在艺术和技术当中都发掘出深厚的美感,竟还能将二者融会贯通。他是当之无愧的天才,给予我无限的灵感。”达芬奇能绘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乔布斯能将苹果手机做成一项伟大的设计,他们都是创造力的天才,在艺术和技术领域跨界成功的顶尖高手。

v2_1c51debb9f6043e98a196ed6bf1ac837_img_000
但遗憾的是,达芬奇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多,几幅画作只是他创造力的冰山一角。而他真正精华的思想,在接近 500 年的历史中,都处于“禁止出版”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达芬奇的想法、创意、草图甚至是牢骚,都记录在他一生书写的 15000 页笔记当中。但是这些笔记上记录的很多信息,在中世纪是绝对禁止出版的。特别是他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在中世纪宗教看来是对神明的大不敬,会迅速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不过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达芬奇的笔记终于不再是什么禁书。我们可以自由地阅读这个本子,了解他毕生智慧的结晶。换言之,我们如果只看了对《蒙娜丽莎》的绘画鉴赏,根本谈不上真正了解达芬奇——这个代表了人类创造力巅峰的人。

v2_755433649c1245e688b50a5596b47cad_img_000
今年 10 月 17 日,杰出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sacson)的新书《达芬奇传(Leonardo Da Vinci)》在万众瞩目中终于问世。书籍刚一上市就成为美国亚马逊 10 月最佳好书,主流书评媒体如《纽约客》《华盛顿邮报》对这本书大加赞赏。

艾萨克森绝对是当下首屈一指的传记作家,他先后就读于哈佛和牛津,得到了英国声誉最高的罗德奖学金,担任过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总编辑,后来还成为世界传媒巨头 CNN 公司的总裁。而他只为如雷贯耳的大人物立传,并且传记作品都成为了广受好评的畅销书。早期他写过《本杰明·富兰克林:一个美国人的一生》,还有《爱因斯坦:生命的全部》。当然,我们最熟悉的当属他 2011 年出版的《乔布斯传》。

v2_c883f084ee7d48feb610b81412dc8533_img_000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艾萨克森从富兰克林写到乔布斯,从近代科学写至当代科技,应该是越来越贴近当下、越来越接地气了,可他为什么突然又拐到历史的深处,要解读达芬奇这样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呢?作者在写作次序上有什么逻辑吗?

答案是,还真有。艾萨克森说:“我的每一本书,都围绕一个跨界成功的巨匠展开,他们在技术、艺术、建筑、政治领域都有巨大的成就,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我写传记不只是为了歌颂名人,更是为了思考:他们的智慧有什么相似之处,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我们能怎么借鉴他们的智慧来提高我们的创造力,以及跨界学习的能力?”

“富兰克林为什么既能成为政治领袖和美国独立精神的代表,还能够通过放风筝发明避雷针?爱因斯坦在写《我的世界观》时,为什么不谈物理,反而说的都是哲学、政治学和社会责任感?乔布斯又是怎么把苹果手机做成当前最具艺术气息的工艺品的?这些问题困扰着我,而我一时还找不到答案。”

不过事情后来发生了转机,在写《乔布斯传》时,因为乔布斯对达芬奇的推崇,艾萨克森对达芬奇产生无穷的好奇心。接着,他意识到,达芬奇站在了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巅峰之处。要想破解他的创造力和跨界学习的密码,达芬奇是他必须直面的重要人物。

但是,创造力其实是比较虚无缥缈的概念。但艾萨克森之所以享誉全球,就在于他能独辟蹊径,围绕达芬奇的笔记本这一个小小的实体,以小见大,发现了达芬奇身上的无限奥秘。那么接下来,我们来领略这本长达 720 页的《达芬奇传》的精髓:达芬奇的笔记本上究竟记录了些什么?它和达芬奇的创造力究竟有什么关系?

v2_db986dab86b34247aa21ce3418c1c828_img_000

问题之书:啄木鸟的舌头长啥样?

达芬奇的笔记本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对这个世界花样百出的提问。甚至很多问题还挺无厘头的。我们来随便举几个例子感受一下:

1. 人到底为什么会打哈欠?人的脸上究竟有多少块肌肉?

2. 鳄鱼的爪子到底长什么模样?鹅的脚掌究竟是张开还是并拢的?

3. 为什么鱼在水中比鸟在空中运动得更快,按理说水中阻力更大啊?

4. 影子的边缘是什么样子的,我应该怎么把它画下来?

5. 啄木鸟的舌头究竟长什么样子?(这是最令作者惊奇的一个问题。)

听起来是不是有小时候读《十万个为什么》的感觉?可达芬奇在 500 年前,能在那个宗教高压的年代,保留一颗儿童般的好奇心,对世上的一切接连不断地发问,这本身就是他创造力跨越学科、跨越各种限制的一个原因。爱因斯坦也说过:“我没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是对这世上的一切有永远用不完的热情和好奇心。”

后来,这些因好奇而引发的问题,渐渐将他导向更复杂的知识。他开始深入了解动物的内在结构,甚至是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最终成为解剖学的先驱;他开始绘制阴影,绘制人物细节之处的表情,最终变革了千年以来绘画的“金科玉律”。

v2_7444d04e589844bf936062fd7b27b5dd_img_000
你可能会觉得,那达芬奇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他问的这些问题我小时候也会问。但是我们和达芬奇的区别在于,达芬奇会把自己的每个问题都记录在册,而我们的很多疑问就随风飘散了。达芬奇告诉我们,一旦灵光乍现问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应该马上把它记下来,这些记录以后都会成为创造力的重要来源。

同时,达芬奇提问题是不考虑实用价值的。其实在成名后,有很多人付很高的佣金,邀请达芬奇为他们画画,但达芬奇几乎都拒绝了,甚至很多画拿了佣金也没画完,这也是他后来被人批评的一点。不过,在他拿了钱不画画的悠闲时光里,他就是受到纯粹好奇心的驱使,去了解这世上别人根本不关心的一切。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能者达人所不达,智者达人所未见。(Talent hits a target that no one else can hit, genius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see.)”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有才能的人能射中他面前的每一个靶子;但是天才却能射中别人看不到的靶子。

我们普通人的思维都是有框架的,但是有框架之处就有局限,就很难看到那些“看不到的靶子”。但是达芬奇不同,他是个绝对的经验主义者,事实上,因为他是父母的私生子,他甚至没接收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也正因如此,他总是用直觉去提问,将提问记录在册,再去思考背后的基本原理。

这就是达芬奇的笔记本的第一个特别的地方:这是一本问题之书。他把日常生活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记录下来,而这些问题大多出自直觉,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他的思维也未曾受到学校教育的限制。最后,在常年累月的积累之后,这些碎片化的问题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思考。

总结之书:达芬奇并不是穿越的人

我们对于达芬奇最大的误解和猜想,就是以为他的智慧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的任何人。我们以为他没有借鉴前人的资源,而是依靠杰出的头脑创造了无数奇迹。甚至还有不少人猜测,达芬奇是从未来穿越回去的,他头脑中的知识比今天的我们都要高明一百倍。但其实,他非常重视对前人知识的阅读与总结。

前面我们也聊到,达芬奇小时候没有获得正规教育的机会,他早年也以此为荣,觉得上学的人只不过会吟诵几个句子,但我这个没上学的人,却能通过对世界的观察,了解他们一辈子也接触不到的奥秘。

可是达芬奇在 30 岁的时候受到了朋友的影响,正式开始阅读。而他一读书就停不下来了,还在三十多岁的”高龄”从头开始学习拉丁文。大家想想,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用蹩脚的口音和错误的语法,念着每个欧洲人都能流利讲出的拉丁文,这个场景是多么地可笑。但是达芬奇从来不在乎这些,就这样,他一点点学会了拉丁文。

实际上,他是用直觉来问问题,然后再思考如何吸收前人的资源,最终踩在前人的肩膀上获得答案。他所有重大的发明,比如抽水机、军事工具、飞行器等等,都来自对前人的吸收,以及与同代人之间的合作。

v2_2a4d8496d1bd4adc8f0ba85bbe50ddee_img_000
这其实没什么稀奇的,但达芬奇读书的方法又和所有人都不一样。我们一般接触到的读书方法都是,先看目录,了解框架,知其核心,再补充细节,很多无用的细节甚至可以略读甚至抛弃。

但是达芬奇却截然不同。他认为,读书的时候要从你最感兴趣的细节开始,而且在读这些细节的时候,必须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点奇怪,达芬奇思维敏锐,读写速度应该很快啊,为什么要在细节上下这么大功夫呢?之前我们也了解到,达芬奇是个绝对的经验主义者,他说自己是“经验的信徒”。如果我们一上来就从框架入手,就会受到这本书的局限,或者这个学科的局限。相反,只有从细节出发,才能发现前人所没有关注到的东西,才能去打破、重建一个框架,成为真正的创造者。

细节能带来无穷的生命力。举个例子,中世纪的宗教画其实有一些规定的主题,其中“圣母报喜”(Annunciation)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当天使加百利来到人间,告诉圣母玛利亚她怀上耶稣的时候,这是整个基督教文明在时间上的起点。

但是达芬奇分析了之前所有的同题作品,发现他们只关注到圣母、天使这些主要元素,却忽略了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这两个看似不重要的细节。只有这些细节,才能更贴切地展现天使加百利的虔诚,以及圣母的惊诧、羞涩和喜悦,这样整个作品才会具有人性的气息。

为了画好人物的表情和肢体,达芬奇做了极为充足的准备。他在笔记本中写道:“进城时,你要不断地去观察并记录人们谈话、聊天和吵架时,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只有来源于生活本身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表现。”最后,他绘出了下面这幅技冠群雄的圣母报喜图。

v2_003122b940a24ff58be2b14fd613b67d_img_000
这就是达芬奇的笔记本的第二个特别的地方:这是一本总结之书。你读过的每本书、看过的所有广泛意义上的“内容”,都应该有所记录,而且要不断跳出书本的框架,从细节处找到不合理的或者被忽略的地方,成为你创新的突破口。

训练之书:他连续画了 169 个圆

本书作者艾萨克森最感到震撼的地方,就是达芬奇会在笔记本上列下每天的待办事项(to-do-list)。比如说,1496 年的一天,他写下这样一串话:

“今天我要做的事情有:

1. 去米兰和它的郊区采风。

2. 画一副米兰全城图。

3. 找一个数学学家给我讲讲三角形的知识。

4. 找一个水力学家,告诉我怎么去修建一条运河。

5. 去研究一下鸟的翅膀,看看它们飞行的奥秘。”

这一天的任务,包括了绘画、旅行、数学、水利、动物学五个方面,我们不禁感叹达芬奇究竟有多少用不完的精力。

而更令人震撼的是,达芬奇这一天居然把这五件事全做完了,第二天还更新了一个全新的待办事项!

达芬奇的强大之处在于,他每天会给自己安排无数困难的任务,但是他一定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然后又去探究新的事物,不断滚雪球似地野蛮成长。

当然,达芬奇做事情利落迅速,并不意味着他降低了做事情的质量。相反,他绝对是一名完美主义者。

比如说,他在笔记本里写到,今天要画好一个美观的圆,接下来他就连续画了 169 个圆;他写道,我要调查一下水流的原理,然后在接下来的八页纸中,他记录了 730 项对水流的发现;他写道,我要了解人体各个部位的比例,验证一下黄金分割比,他就真的找来一个朋友,测量了他身上任何一个部位的长度并计算比例。

v2_54f176cc5ceb4945ba63e89b23194823_img_000
我们和达芬奇的差距究竟在哪里?读到这里你可能意识到,根本就不只是好奇心,更是执行力。达芬奇让常人难以企及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将自己全部的想象力转化为执行力,将幻想的东西变成现实存在的智能。这才是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习的最宝贵的地方。

想想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将自己要接受的训练记下来,并且每天都按时完成,第二天再给自己全新的任务,那累积个一年半载,我们就会获得极大的提高,更别提这是达芬奇一生的习惯呢!

其实在这件事上,乔布斯和达芬奇是同道中人。艾萨克森在写《乔布斯传》时,因为乔布斯已经罹患癌症,没有体力和他做太多对话,因此他们俩一起“抢救”了许多乔布斯早年的电子邮件。根据统计,他们大概一共拿回了乔布斯一生中电子邮件的四分之一。

艾萨克森惊奇地发现,这些电子邮件不仅记录了乔布斯的个人理念和产品构想,更记录了他每天要探索的难题。而更惊人的是,乔布斯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每个难题都给出了完整的回复。而且,乔布斯和达芬奇并不是为了高效而高效,在很久之后,他们都还会找到当年的内容,增添进新的想法,成为更完善的思考。

艾萨克森写道:“在我看来,乔布斯的电子邮件就是达芬奇当年的笔记本。”这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

1. 都体现了他们高效的执行力;

2. 都成为了他们创意的素材库。

结语:开启你的“笔记本之旅”

达芬奇为什么会有在笔记本上涂涂画画的习惯?其实这个习惯来自父亲的遗传。

达芬奇的父亲是佛罗伦萨一位有地位的公证人,经常要用笔记本做些记录,因此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记笔记的习惯,将他所有的观察都记录在册,500 年之后还依旧会令人惊叹,成为我们灵感的源泉。

在书的末尾,作者艾萨克森说:“读完这本《达芬奇传》,你也应当赶紧建立你的个人笔记本了。”这个笔记本不一定是实际的本子,可能是电子文档(当然你要做好备份),但它就是你的问题之书、总结之书、训练之书。

你可能会说,虽然我们都不是像达芬奇一样的伟人,500 年后哪还有人会读我们的笔记本啊?其实,艾萨克森已经替我们找到了开启“笔记本之旅”的理由:

“我们每个普通人建立自己的笔记本,不一定是为了流芳百世,但至少可以在几十年后,当你的子孙儿女们捧起这个笔记本,能不断从中受到启发、产生灵感,对自己的先人充满尊敬……这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毕竟,比起社交网络上‘过目就忘’的文字,这样一个打上你深刻印记的笔记本要高明得多,更值得传承下去。”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